本报济宁讯(记者 胡碧源)近日,济宁高新区建设30周年发展成果新闻发布会举行。发布会向与会媒体代表介绍了济宁高新区建设30周年来的发展变化,并回答记者提问。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济宁日报、济宁广播电视台等10余家重点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参加本次发布会。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济宁高新区将持续聚力“三个高地”“九个高新”建设,聚力济宁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和创新谷两大核心战场,强化大招商、大项目、大平台三项战略支撑,抓好“严、真、细、实、快”作风保障。当标兵、作示范、争一流,朝着产业高端、创新活跃开放协同、产城融合、治理高效的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阔步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30年蓝图蝶变 绘就开放创新幸福生活
——济宁高新区管委会四级调研员 董振
30年来,济宁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命,坚持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民生优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8平方公里起步区,到如今的规划面积255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98个行政村,从26个企业入区到存量企业超过1.3万家,以全市2.3%的土地贡献超过10%的GDP。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发展赶超势头明显。30年来,济宁高新区始终紧紧抓住经济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趋势性、历史性突破。经过四次区划调整,地区经济实力不断赶超跨越,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经济质量持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截至2021年,全区规划面积达到255平方公里,是1992年的32倍;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1.9亿元,是1992年的483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3亿元,是1992年的330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7亿元,是1992年的274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02.34亿元,是1992年的336倍;进出口总额达到23.7亿美元,是1999年的185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93年的0.35:70.21:29.44调整为2021年的2.18:56.27:41.55。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综合排名显著增强,济宁高新区连续3年获全市综合考核一等奖,连续5年获全市开发区考核一类第1名,在全省160个开发区中排名第16,列全省国家级高新区前5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列67位,以4年进位40个位次的成绩挺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产业发展提质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立。30年来,济宁高新区用敏锐的眼光和辛勤的培育,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形成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从1平方公里南北两个园区,发展到今天的2.5万亩“1+4”产业集聚区、一区十二园错位发展新格局。打造了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现代化产业集群,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58%、79%、17.5%和57.9%,走出了一条主导产业突出、高新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之路。谋划建设了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中韩高端装备产业园、金科生命健康城、智能终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基地5大产业集聚区,签约落地日本小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启动建设济宁航空航天产业城,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涌现了山推股份、小松山推、重汽商用车、鲁抗医药、辰欣药业、海富电子、英特力等一批领军企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济宁高新区成为全国高端装备产业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工程机械本地配套化率达到70%,“四轮一带”占据国内工程机械主机市场配套的40%,均为全国最高。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231”产业集群的三分之一,连续两年被工信部评为五星级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被评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区域创新新高地加速崛起。30年来,济宁高新区始终围绕科技创新引项目、建平台、调结构、抓产业,成绩斐然。科技创新动力增强。从圣地智谷到济宁创新谷、麒麟岛双创基地,历经30年发展,济宁高新区已经形成完善的创新体系:依托济宁创新谷“1+N”辐射带动效应,打造了“231”创业创新联盟和县市区协同创新联盟,形成“一核引领、多点协同、七链融合”的创新体系。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实体运作的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以上科创平台208家,高新技术企业185家、占全市1/4,单位增加值能耗、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市前列,获评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在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双招双引”成效显著。在全市率先成立专业化招商发展集团、人才发展集团,21个国家和地区、15家世界500强投资高新区,创造了全市招商引资领域无数个第一。蓼河国际英才港列入市级战略,聚集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海内外合作院士12名、国家级重点人才23名,常驻外国专家300余人,孵育出全市3/4的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拥有产业技能人才3.5万人,成为全省三家人才改革试验区之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寻梦高新。
深化改革活力涌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30年来,济宁高新区致力于深化改革、结构重塑,工作动力活力实现质的提升。全区上下敢闯敢试、勇于探索,坚决破除各领域、深层次障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扎实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持续简化办事程序,机构数量压缩68%,建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为高新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提供了强大动力。实行“管委会+公司”改革,先后成立了控股、招商、人才、创新谷、产业发展五大集团,形成了“1+5”市场化运营机制,有效带动了各项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实施“流程再造”,重点事项办理全面进入“一天时代”,成为全市唯一拥有“国家省市县”四级权力事项的区域,获得全国第二批外资登记权限。金融、保险、公证等机构日益完善,市场主体达到22445个,是1992年的99倍,对大项目、好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断增强。开放平台不断健全。建区之初就确立了全市改革开放“试验区”发展定位,获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县。济宁高新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获省政府批复,中日韩国际项目合作实验区顺利推进,高新制造畅销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位居省市前列。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生态科技新城魅力迸发。30年来,济宁高新区着眼百年发展大计,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实施“东联、西优、南拓、北跨、中融”战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乡建设不断加速、城市品质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成为“大济宁、全域化”的战略支点和核心纽带,以新城崛起点亮了“一城繁华、满城希望”。出行更便捷。从火炬路一条主干道到“五纵五横”路网框架,推动城市框架由“洸府河时代”迈进“蓼河新时代”,全面对接“一机场两高铁”城际交通枢纽,内环高架、崇文大道跨线桥全线贯通,济微高速、海川路北跨加快建设,高新大道打造城市道路新标杆,建成区断头路全部清零,桥梁连通城市微循环,道路通达425公里,“四好农村路”通村达户,立体互联、便捷通达的快速交通体系日渐完善。环境更宜居。实施“增花添彩”工程,绿化覆盖率达45.5%,“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点缀“溢彩高新”。实施生态水系治理工程,鸿雁湖、十里湖、蓼河公园、杨家河公园等免费开放,水系贯通增添城市灵动。教育更均衡。引入苏州伦华、山东“271”等知名教育机构,建设了孔子学校、海达行知、蓼河外国语等中小学校,中考综合成绩连续6年全市各县区第一名,成为鲁西南地区教育新高地。生活更幸福。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乡村振兴让群众的日子更甜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815元,是1995年的8.8倍。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十八连增”,全面落实临时救助、残疾人救助、儿童救助等政策,1257户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以人民医院东院区、蓼河医院为代表的医疗体系,成为全市民生高地。以龙贵商场、永旺购物为核心的金宇路商圈,占据主城区商业板块最高峰。红星爱琴海、奥特莱斯火爆开业,华润万象汇年内运营,蓼河新城核心商圈刷出新热度。高品质商业小区、公租房、国际人才社区满足各类人才需求。在日益完善的配套中,济宁高新区实现了由工业园区向生态科技新城的转变,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环境收获更多创业者、投资者和高端人才的青睐。
实施民生首位战略 砥砺奋进跨入新世纪
——济宁高新区发展软环境保障局局长 李翠玲
高新教育已成为全市瞩目的新高地。初步构建了与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高中教育质量取得跨越式提升,被市政府通报表彰。近年来,完成投资近16亿元,新建学校7所、改扩建学校9所,新增教育用地1100亩,新增校舍面积50余万平方米,新增办学规模482个班,新增学位22705个,圆满解决大班额问题。实现了“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今年,将完成洸河中学小学部等3所学校和王因中心幼儿园等5所幼儿园的新建任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用实力展示了“高新速度”。
高新保障已经成为全市最高的标准线。目前,辖区低保户实有1053户、1863人,低保人均补差稳居全市前列。特困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由单一的物质和现金救助,转向精神慰藉、能力提升高质量救助。养老服务由单一供养模式向康养照护转型。全区住宅小区养老设施配建率达到100%,现有养老机构4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处,农村幸福院8处,社区老年人食堂5处,满足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精细化社会治理荣获2个国家级创新案例,在全国社区治理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山东省城乡社区治理实验区验收全省第一。
高新健康已经成为全市最强的配置区。30年来,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双源CT、核磁共振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三甲医疗全覆盖,健康事业翻天覆地。2011年起,五家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继委托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注入式管理,知名专家定期坐诊,医学影像检查实现三级医院“同质化”医疗服务。2015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高新区建成启用,2021年,鲁南重症医学中心落户高新区。此外,高新区先后建成46家标准化卫生室、洸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蓼河新城医院。黄屯卫生院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推荐标准,其他4个卫生院全部达到基本标准。目前,辖区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达到10家,村卫生室120家,诊所类63家,构建了15分钟看病就医服务圈。
疫情防控已构建全市最放心的安全区。高新区始终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探索出集中统一指挥、责任边界清楚、环节配合紧密的功能区疫情防控作战新模式。为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功能区重大传染病防控提供了“高新经验”。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济宁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 谭进
奋进三十年,项目建设持续发力。高新区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1992年至2021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0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0年在全市下半年新旧动能转换项目观摩中荣获第1名,辰欣药业、瑞城宇航、永生重工全部入选全市“十佳”项目,分别居第1、2、4名,成为全市科学发展的典型和标杆。2021年在全市重点项目现场观摩评比中,荣获第2名的优异成绩,3个观摩项目全部入选十佳产业项目及五佳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在2022年全市上半年重点产业项目专项观摩评比中再获得总分第1名。
奋进三十年,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近年来,高新区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持续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广大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培育更多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涌现了一批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企业。通佳智能、浩珂科技2家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推机械、泰丰智能等3家企业成长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瑞城宇航、拓新电气等64家企业成长为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大机电、海富电子等26家企业成长为省市级瞪羚企业,中国重汽、博特精工等18家企业成长为省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奋进三十年,数字赋能深度实施。近年来,高新区不断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大力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逐步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建设了华为济宁产业云创新中心,落户了鲁南数字化改造服务商联盟,智能终端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获批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日趋完善。目前,已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企业3家,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试点16个,鲁抗医药智慧运营平台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中煤工矿获批工信部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动脉智能等7家企业获批省级软件产业试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成为高新区经济增长新引擎。
奋进三十年,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自1992年以来,高新区新增进出口企业597家,出口涉及欧美、东南亚、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欧美、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布局了一批境外营销网络,在“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规划建设了品牌产品展示中心。自2016年以来,高新区培育形成了一批支撑带动力强的出口产业集群,如意、山推成功获批省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2018年,高新区获批国家级纺织服装出口基地,省商务厅批复济宁市依托高新区建设中日韩(济宁)国际合作试验区,成功吸引了日本小松、艾美科健等一批日韩大企业大商社集群发展,2019年成功申报省级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县。2021年,高新区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53.98亿元,同比增长22.8%,总额约占全市的1/4,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火炬不息奋斗不止 创新能级持续提升
——济宁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 陈宏雷
三十年,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创新高地平地而起、创新格局日趋完善。高新区科技创新人始终高举“火炬旗帜”,披荆斩棘、砥砺奋进,锲而不舍推进“三次创业”,助推高新区由洸河时代迈入蓼河时代。科技创新机构设置几经变化,从初期隶属于经发局,到2007年单独成立科技与知识产权处,2017年提格为科技与知识产权局,再到2019年改革后成立科技创新局,机构规格越来越高,配置力量越来越强。特别是近两年,高新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创新灯塔、科技云平台等一批高能级科创服务平台投入运营,构建起“政府引领、企业联动、双创互动”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集聚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余个,助推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大科技创新”格局日趋完善,“区域创新高地”效应日益凸显。
三十年,始终坚守初心使命,高新产业集群集聚、科技支撑越来越强。牢牢扛起“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命担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汇聚起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2002年获批国家火炬生物制药与中成药特色产业基地;2004年获批国家火炬工程机械特色产业基地;2006年获批国家火炬纺织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2010年获批国家火炬光电信息特色产业基地,一个个“国字号”牌子不仅见证了济宁高新区四大主导产业的成长历程,也是高新区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荣誉丰碑。现如今,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8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67.17%,碳化硅晶体材料、高导热碳纤维等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实现“井喷式”突破,科技支撑越来越强劲,产业根基越来越牢靠。
三十年,始终坚持示范引领,创新体系高位突破、创新能级持续提升。从1999年济宁高新区创业中心获批全省首家“国家级创业中心”,创造性提出了“三级孵化”理论;到2013年承担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到2019年获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再到2021年承担科技部创新积分制试点,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突破。从2009年如意集团“如意纺”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到2013年智能铲运机械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到2014年如意集团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再到2016年山东省科学院激光所获批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新区创新能级持续提升。济宁科技馆从2015年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到2018年获批“全国人工智能特色单位”,到2021年获批“国家级海智基地”国家级平台,高新区科技影响力持续提升,“国家级创新名片”愈擦愈亮。
三十年,始终坚持高端引育,高能平台矩阵发展、大院大所集群集聚。持续突破“中字头”“国字号”高校院所,先后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00余个,其中国家级60余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呈现矩阵式发展、集群式落地。2014年高标准引进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模式”在高新区开花结果,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2017年创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与国内外120多所高校院所互动合作,产业规模居全省前列。2018年,全省率先实体化运作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宁分院,与高校共建专业性技术创新平台8个,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建成山东省增材制造设计验证中心,工业企业设计验证服务辐射全国。2020年聚力打造山东省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掌握工程机械装备核心专利技术3700多项,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更有底气。
承载历史使命 续写发展辉煌
——济宁高新区城乡建设和交通局副局长 张文彦
30年峥嵘岁月,高新区城市空间持续扩展,发展前景更广阔。成立之初,高新区划转原市中区仙营镇西闸村、东闸村为起步区,占地仅3.5平方公里;1993年,又划转任城区三郭村、黄庄村等7个村。1995年,管辖范围增加了洸府河以东、日荷铁路以北、东外环以西、杨家河以南区域,辖区面积达到13.2平方公里。2000年到2013年,城市发展空间持续向东、向南延展,任城柳行镇、兖州黄屯镇、王因镇、任城接庄镇先后划归高新区,至此,管辖范围基本稳定,下辖洸河、柳行、黄屯、王因、接庄5个街道,总面积达到255平方公里。随着管辖范围的稳定,高新区行政中心东迁至济宁东城区中心位置——蓼河新城,阔步迈入了蓼河新时代,开启了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新征程。
30年春华秋实,高新区居住品质不断提升,圆满安居更舒心。建区伊始,结合村庄拆迁改造,规划建设了东西闸居住区。2000年起,随着管辖区域扩大,绿色家园、广安家园等陆续动工。2005年开始,房地产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冠亚星城、海亮公馆等一大批高端住宅小区相继建成。进入蓼河新时代,新城范围开发建设总量急剧上升,年均在建住宅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华润万象府、融创济宁府等几十个商住片区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工程全面提速,黄屯片区、王因片区、三贾片区等6大棚改片区全部开工;鲁抗职工公寓、国际人才社区陆续启动,差异化住房体系逐步构建,充分满足了区内产业工人、高端人才的住房需求,吸引了更多人安居高新。
30年砥砺奋进,高新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出行更便捷。1992年,区内道路系统还未成型,城市道路仅12公里。进入新世纪以后,先后实施了城市建设“六大工程”、十大城市建设与民生提升工程等一系列城建重点项目,一体化城市路网加快构建。2017年,蓼河新城建设以来,先后打通了康泰路、鸿广路等30余条断头路,建设了海川路桥、德源路桥等9座市政桥梁,实施了海川路北跨、济宁大道东延等重大交通工程,城市道路总里程从最初的12公里增长至现在的425公里,市政桥梁也从初期的2座增长至现在的30座,实现了与兖州、邹城、太白湖的无缝衔接,同时随着内环高架、济宁新机场高速的建设,高新区交通体系日益完善,高铁、机场快速通达,极大便利了居民朋友出行。
30年硕果累累,高新区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生态画卷更动人。初创时期,高新区尚无绿化建设。1996年,启动实施了“绿亮清”工程,绿化建设正式起步。“十五”到“十二五”计划期间,先后实施了“东部绿洲”建设、全民绿化行动等绿化工程,新世纪广场、蓼河公园等陆续建成,截至“十二五”末,全区绿地面积已经达到342.82公顷。开启“三次创业”新征程以来,高新区坚持水生态、绿生态“两手抓”,贯通了长达88公里的河湖水系,建设了蓼河、鸿广河生态景观带,鸿雁湖、十里水乡建成开放,呈现出了“活水绕城”的大美景观;启动了口袋公园建设,3年多建成开园43个,真正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九水通衢、百花遍地的秀美生态画卷在高新大地渐次展开。
▶记者问答
1、高新区经历了30年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请问高新区未来五年的城市建设如何发展?
济宁高新区城乡建设和交通局副局长 张文彦:
未来五年,将是高新区全面崛起的五年,我们将紧盯济兖邹曲嘉大济宁建设核心的精准定位,依托蓼河新城建设,勠力打造济宁都市区建设的核心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的样板区。
站稳都市核心地位。加快推进海川路北跨南延、同济路南延、德源路南延北跨、济宁大道东延、京杭路东延等交通连接工程,实施沿泗河基础性开发,向北与兖州、颜店新城产业融合,向东、向南与邹城、太白湖协同发展,带动城市框架拉伸,构筑济宁都市区组群枢纽。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西部城区,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机电片区改造,挖掘更多城市建设空间。新城区域,提速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建设,推进新城范围内企业退城进园集聚发展,腾空土地用于拓展河湖岸线,完善城市路网,布局医疗、教育等城市配套,实现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新“腾笼换鸟”。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麒麟岛创新创业园基地建设,聚力打造重点企业孵化和产业集聚发展的完美物理空间;同步推进生态景观打造、城市品质提升、公共配套建设,增建公共租赁住房、高端人才公寓,为国际人才提供最优质的生态、居住环境,真正实现产、城、人的深度融合。
2、请介绍一下高新区现阶段的四大产业发展情况,下一步围绕四大产业将聚焦发展哪些产业链细分领域,并如何服务好这些产业链项目落地?
济宁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招商发展集团副总经理 包莹:
济宁高新区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命,坚持产业引领、创新驱动,抢抓供应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推动一批质量高、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接续落地,四大产业齐头并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高端装备产业形成了以山推、小松、重汽、永生重工等为代表的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链条,打造“龙头+配套”的发展格局。作为全国五星级工程机械产业化示范基地,现有企业500余家,规上企业130余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有重点企业150余家,规上企业超过40家。形成了以华为大数据中心、宏凯智能、海富电子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大数据、物联网产业集群,建设了移动智能终端、大数据等产业基地,提升了产业链的深度广度。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以瑞城宇航、纬世特、浩珂科技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基新材料、应急安全材料三大产业集群,现已聚集企业40余家,规上企业25家。医养健康产业形成了以辰欣、鲁抗、艾美科健、广育堂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康养、医疗美容、健康食品、医药物流”七大产业板块布局。产业上下游企业近百家,规上企业17家。
下一步,济宁高新区将在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布局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3大链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打造智能终端、数字经济2大链条;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基新材料、应急安全材料3大链条;医药产业重点构建生物医药、现代中药2大链条。按照每个产业设置1支招商分队,每个链条设置1套服务专班,制定明确攻坚方案,在政策扶持、资金引导、项目服务等诸多领域,点面结合、多措并举,促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针对产业链条中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一企一策,专人推进,以实行“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和“盯人、盯事、盯结果”并举的方式推进项目落地。同时依托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航空航天产业城、中韩高端装备产业园、金科生命健康城、智能终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基地,持续增强产业集群能级,打造千亿级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