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30日
首页
第01版:

城市篇:

主城东部“增长极” 精致城市更显“靓”

本报记者 曹俐 刘菲 胡碧源

5 月 20 日盛大开业的枫叶小镇奥特莱斯、去年年底正式营业的爱琴海购物中心,与正在建设中的华润万象汇,湖滨印象两大综合体项目,一个以崇文大道、海川路为轴线的济宁高新区蓼河新城核心商圈已初现峥嵘。以鸿雁湖公园、蓼河湿地公园为南北生态环境建设的“两翼”,以爱琴海购物中心等四大综合体为商业 “锚点”,以蓼河新城外国语学校、孔子国际学校为教育建设“高地”,周边融创济宁府、华润万象府等 38 个高端房地产项目正拔地而起, 一个集生态融合、人文宜居、交通顺达、商业繁盛、科创活跃、产业兴旺等诸多要素于一身的蓼河新城核心发展区,已成为我市都市区建设新的增长极。

从“工作在高新”到“生活工作都在高新”,广大市民生活理念转变的背后,是对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生长区”的深切认可。30年的发展历程,从几间办公室、几条小街道到数十万人口的主城区“东部增长极”,从“洸府河”时代跨入“蓼河新城”时代,沿着“产城融合 绿色发展”的整体基调,高新区正展现出日益精致的城市风貌。

生态融合 精致城市

蓼河湿地将自然生态融入城市正芯,城市“水肺”不仅涵养水源,更成为城市生态融合、自然宜居的生动写照;目光向东延伸,十里湖生态湿地天蓝水清、芦苇摇曳、鸥鸟纷飞,“五位一体”综合治理模式将首期3100亩采煤塌陷地变为生态湿地,成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典型案例;走在城区的街头巷尾,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分布其间,“抬头见景观、出门有公园”,移步换景之间,拿起手机、相机记录下身边的小美好,连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慢了下来。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把“生态融合”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初步形成以蓼河湿地公园、杨家河公园、鸿雁湖公园、十里湖生态湿地公园和洸府河、蓼河沿岸生态景观带为骨干节点与40余处口袋公园组成的“生态网”,“大处彰气质,小处显精致”,快速提高城市景观品位与形象品牌。

2021年,济宁高新区实施“增花添彩”三年行动,建成开放鹿鸣公园、幸福里等12个“口袋公园”,高标准完成新世纪广场音乐喷泉升级改造,分级提升宁安大道、群英路等重要路口绿化景观,移栽、新栽乔灌木15500余株,新增及提升绿化面积95.7万平方米,建成区内绿化面积达到1583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8%,绿化覆盖率达45.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平方米,基本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园林绿化盎然精致。

生态水系初现景观。鸿雁湖建成开园;十里湖一期开放,“十里水乡”获评省级水利风景区,蓼河获评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水系绿化样板;如意湖杨家河公园湿地段完成建设;鸿广渠、一支渠、二支渠、幸福河完成引水渠建设,泗河提水泵站已具备提水条件,一支渠与南水北调管网接通,碧水绕城的秀美画卷在高新大地渐次展开。

在2022年,高新区将实施蓼河绿道工程,建成开放35公里闭环生态景观长廊;两年内再打造100个口袋公园,对杨桥绿地公园及孟子大道、同济路、济邹路等8条主次干道路100万平米绿化景观进行升级改造,对海川路、群英路、开源路等3条主干道进行 “增花添彩”,打造步移景易、丰富多彩的绿化生态景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继续领跑全市。实施河湖湿地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广安路液压坝、山博路液压坝、泗河提水泵站,打通28公里蓼河水系内循环系统。济宁高新区城市风貌逐年提升,未来的高新区,值得我们期待。

广厦安居 幸福有筑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将老旧小区改造列入为民办十件实事,通过一系列提升改造,彻底解决了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给小区居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与此同时,高新区回迁社区建设、棚户区改造、商品小区建设等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不断完善,环境卫生显著改善,居民幸福指数在居住条件改善中不断提升。

人居品质大幅提升。融创济宁府、华润万象府等38个高端房地产项目拔地而起,在建在售商品房达3.9万套、500万平方米;为民宜居工程6大棚改片区全面启动建设,御福家苑、栗景苑、小屯家园3大棚改片区建设完成;书城宿舍、管委宿舍等5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部完成,惠及762户居民。

全面加强动态监测,及时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安全,全面巩固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保障成果。建立了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委托第三方专业鉴定机构按照全覆盖的方式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完成了64909户农房排查和284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隐患整治率100%,有效保障了农村居民住房安全。

与此同时,近年来,高新区不断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公租房建设有效缓解了中低收入群众和辖区大量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难题。截至2021年底,已帮助612位新就业无房职工、365户外来务工家庭、52户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安居梦”。

2022年,济宁高新区将继续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有序推进全区42个、3.9万套房地产项目建设,推进3大棚改片区、7015套安置房建设,德源社区、仁和社区2436户群众年内实现回迁上房;御水家苑一期项目年内全部实现主体封顶,二期624套住房全面开工建设。改造科苑小区、西闸小区、银都小区、电业局宿舍等4个老旧小区,涉及51栋楼、23.87万平方米,惠及群众2395户,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打造高效、公平的保障性住房租赁体系,建设“公租房运营中心”,引进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对1300余套公租房进行全程托管。

商贾繁华 新城地标

城市发展,商业先行。济宁高新区蓼河新城作为全市做强做大中心城区“四城驱动”的重要支撑,致力于打造成济宁本地乃至鲁西南地区的商业新高地。红星爱琴海购物公园、枫叶小镇奥特莱斯、华润万象汇、湖滨印象四大商业综合体沿城市主干道形成商业集群,实现蓼河新城一刻钟可达覆盖率80% ,30分钟生活圈覆盖全部高新区。

红星爱琴海购物公园项目是爱琴海集团进驻济宁的首个商业项目,位于圣都会议中心西侧,建筑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红星爱琴海购物公园以“城市微度假社交中心”为定位,倾力打造“潮姿态、慢生活、微度假”三大主题理念。项目共有7层,其中地上6层,地下1层,业态规划包含精品超市、国际快时尚、亲子娱乐体验、时尚餐饮、巨幕影院、屋顶文化空间等多元业态,构建现代商业中心互动模式,助力蓼河新城品质生活全面升级。2021年12月25日,红星爱琴海购物公园正式开业,标志着蓼河新城首座商业“地标”正式诞生。

相隔不到半年,枫叶小镇奥特莱斯正式营业。作为鲁西南首家大型高端名品折扣购物小镇,项目以 “枫叶小镇,风情奥莱”为口号,总投资20亿元, 总占地180亩,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重点打造“国际名品折扣+城市微度假+全业态体验型” 商业模式,引领其他商业综合体将形成以海川路为中心的高品质生活圈和消费顶流圈。项目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200余个,以强大品牌聚合力,辐射济宁及周边地区,新增1500 多个就业岗位,将带动区域的产业升级,实现千万级人口消费,助推高新区蓼河新城发展。

正在建设中的济宁华润万象汇项目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项目结合蓼河新城功能定位,将打造集休闲娱乐、高端餐饮、精品购物为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湖滨印象项目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打造集休闲娱乐、高端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蓼河新城”主题文化旅游购物聚集区。

目前,四大商圈建设正加速成型,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后,将为居民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进一步拉动蓼河新城乃至整个济宁片区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届时,济宁东部主城区将形成以高新大道为中心的高品质生活圈和消费顶流圈,蓼河新城高质量发展步伐正全面提速。

时代新风 文明有序

600多场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1200多场公益电影放映、1000余人报名参加广场舞大赛,73个农家书屋;党史宣讲活动533场,受众人数达8.7万余人……济宁高新区以打造群众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为载体,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点亮百姓生活,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寒暑假期间,济宁高新区各街道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办的“雏鹰课堂”,成了这里孩子们的乐园。“雏鹰课堂”不仅丰富了青少年假期生活,还能为少年儿童进行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雏鹰课堂”仅仅是济宁高新区近年来不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落实、以惠民举措丰富活动内涵、推动文明新风落地生根的一个鲜活例证。

近年以来,济宁高新区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五讲六进·百姓宣讲”活动591场,受众人数达9.5万余人次。同时与“高、新”相结合,创新开辟了“云宣讲”专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联合区电视台录制了6场“云宣讲”视频,通过公众号、朋友圈进行广泛传播,确保群众深入理解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济宁高新区深入落实文化惠民政策,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614场,开展戏曲进校园31场;开展公益电影放映1220场;从去年5月份开始,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共96支队伍、1000余人报名参赛,行政村参与率达到97.9%,队伍数量和人数均比去年增加了一倍,极大地提高辖区群众参与健身积极性;并且向辖区73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图书9525册,补充书柜150个,每个农家书屋定期开展读书阅览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把文明创建活动作为“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载体,济宁高新区通过开展“我推荐身边的好人”“四德榜”“好婆婆、好邻居、好媳妇”等推荐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勤劳致富”的良好社会风气。各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志愿服务活动,让居民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营造了“人人讲文明、人人讲奉献”的良好氛围。完善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制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提倡文明健康丧葬礼仪,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截至目前,济宁高新区已建成1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成65个村级实践站、5个城市社区实践站、6个农村社区实践站,已实现行政村、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全覆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860余场;开展“五讲六进·百姓宣讲”活动591场,受众人数达9.5万余人次;录制“云宣讲”视频6场。文明达标村覆盖率达到100%。

健康护航 战“疫”有力

峥嵘岁月三十载 潮起蓼河正奋力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整合优化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聚焦聚力智慧医疗发展,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2018年,济宁高新区荣获国家级流动人口示范点、山东省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称号;2019年获批国家级关怀关爱三留守项目点。洸河、柳行两个街道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黄屯街道成功获批省级卫生乡镇和全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乡镇,黄屯街道卫生院和接庄街道卫生院成功被市级评价为一级甲等卫生院。2020年,济宁市优生优育指导中心项目黄屯卫生院挂牌成立。后又投入3200多万元,新建洸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蓼河新城医院;对4家卫生院进行升级改造,全部达到一级甲等标准;建成46家标准化卫生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市领先。完成6家中心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和50家村卫生室智慧随访设备的配备。截至目前,济宁高新区共有4家街道卫生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另有3家一级综合医院,1家专科医院,村卫生室120家,诊所类68家,满足群众看病、保健等就医需求和卫生服务,极大改善了基层医疗条件,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为了更好地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和保健需求,济宁高新区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坚持中西医并重,提高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全覆盖。健康扶贫更加周全,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就医全面落实“先看病后付费”政策,在定点医疗机构可以享受到“看病后付费”、门诊“两免两减半”、住院治疗费用中目录外不予统筹部分减免10%和“一站式”结算等四项政策。卫健监管机制方面更加健全,逐步建立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和督察机制,落实全行业监管,不断提高监督执法水平,保障群众健康权益。

同时,济宁高新区充分做好应对疫情的各项工作准备,多次组织开展疫情防控演练,以及疫情防控专题培训,有效提升了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水平,强化了全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人员储备,加快构建全民免疫屏障,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四方通达 区位更优

全区实现行政村通路硬化率100%,农村通户道路硬化率100%,通客车率100%,村级物流网点覆盖率100%,农村公路一、二、三类桥梁占比率100%……翻开高新区近年来的农村道路建设,扑面而来的五个“百分百”气势磅礴;视线转回蓼河新城,随着鸿广路桥通车,鸿广路东、西段正式宣告全线打通,至此,蓼河新城鸿雁湖公园周边三座桥梁全部通车,主干线交通路网与公园步道、蓼河绿道南北融会贯通,进一步优化完善蓼河新城交通结构态势。

纵观高新区近年来的交通建设,在不断凸显的区位优势背后,是厚植的民生情怀。“牢记一个宗旨,以‘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情怀抓好民生实事落实。”这是高新区2022年工作动员暨干部作风建设大会上发出的强音,更是高新区近年来交通建设的生动写照。

道路是城市发展的“动脉”,一条条承载着期盼的便民道路正在济宁高新区徐徐延伸。高新区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发展引擎,聚焦打造路网桥梁交通网络,实施路网桥梁贯通工程,不断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拓展、延伸;崇文大道跨宁安大道地面辅路提前两个月通车,海川路桥主线正式通车,内环高架、崇文大道跨线桥建成通车,打通了城市“主动脉”;山博路东延、康泰路南延、鸿广路东延等6条道路全线通车;短短一年间,弘济路桥、德源路桥、鸿广路桥等7座桥梁竣工通车,不仅打通了城市“主动脉”、畅通了城市“微循环”,更见证了 “七桥飞架”的“高新速度”。

济宁高新区在交通建设方面坚持“城乡同频共振”,聚焦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2021年,先后投入4763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共实施农村公路相关建设项目15个,总长62.07公里,形成了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全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在建设上持续发力,在管理上不断完善,在养护上强化督导,在运营上注重实效。截至2021年底,高新区农村公路里程达244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基本构建了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同时通过多措并举不断推动“四好农村路”建管养运升级,一条条不断延展的崭新农路,犹如神经末梢般通到了乡村的各个角落,打通了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感持续增强。

春风中坐 乐育人材

高新区中考综合成绩连续第6年位列全市第一名;黄屯中学、第五中学、杨村煤矿中学等学校连年保持全市县域学校前十。全省高中学生科学实验比赛、中小学教学优质课评选多次获奖;全市艺体大赛中十项赛事夺取九项冠军;高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海达行知学校成功获评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孔子国际学校等4所学校被授予省市级“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学校、第二中学被授予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科苑小学、冠亚小学、第二高级中学荣获省级文明校园称号。截至目前,高新区已实现每街道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已达到省定标准要求。

高新区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构建了教育良好生态,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通过“教学基本功”等活动打造高效课堂,积极推进“联片教研”,大力培育名师工作室辐射近20所学校,引领全区教学、教研、课题等方面健康发展。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优化学生作业管理,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的指导性作业,作业设计形式多样、分层设置,形成不同学段不同科目作业序列化。提升学校课后服务供给品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坚持公益导向,学生自愿参加、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家长自愿购买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将课业辅导、阳光健身和兴趣特长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强化体育锻炼,强化综合实践,提高综合服务质量。

多维探索铸就高新特色。教育管理发展模式兼容并进。逐步形成了以洸河中学、黄屯中学为代表的公办公管模式,以附中高新校区、附小科苑校区、崇文学校等为代表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以蓼河新城外国语学校为代表的公办托管模式和以济宁孔子学校、海达行知学校为代表的民办教育模式,创新性地走出了一条多种教育模式齐头并进的教育发展新模式。

强基础,硬件提升助推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大力推进解决“大班额”问题和“全面改薄”工程建设,完成解决大班额问题建设项目16个,其中新建学校7所、改扩建学校9所,新增教育用地745亩,新增校舍面积40余万平方米,新增办学规模482个班,新增学位22705个,完成投资近12亿元。2022年,将完成宁安小学等3所学校的新建项目,增加学位4600余个,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学前教育普惠提升。完成11处公办幼儿园建设,投资23500万元,新增学前教育建筑面积48500平方米,增加公办学前教育学位3330个。全区注册幼儿园达到97家,学前教育入园率超过100%。完成40处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3500个;普惠幼儿园达到90所,学前教育普惠率超过80%。

老有所养 夕阳正红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有养老机构4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处,农村幸福院8处,社区老年人食堂5处。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和养老护理员培训,2021年获得济宁市“福彩杯”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优秀组织奖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做好兜底保障服务。济宁高新区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高新区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029元、769元;特困人员可自行选择在家分散供养或在敬老院集中供养。每年向全区600余名特困人员拨付救助供养金700余万元,在此基础上,高新区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先行先试,为全体特困人员购买医疗和意外伤残商业保险,进一步加大救助保障力度。

优化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提高低保老年人保障护理水平。高新区低保老年人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按照60-79岁、80-89岁、90-99周岁三个年龄段每人每月分别补助80元、100元、200元;在此基础上,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能力等级为2-3级的每人每月增发85元。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共惠及全区低保老年人500余人。

建立失智老年人防走失关爱机制。高新区以建立失智老年人防走失关爱机制为目标,向具备行动能力的失智老年人免费配备定位手环,建立以定位手环为技术支撑,以监护人找寻为主,公安部门、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机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基层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新闻媒体联动找寻的多元找寻机制,为失智老年人保驾护航,为失智老年人家庭排忧解难。

推进养老服务提升工程。2021年,高新区将养老服务提升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增加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为重点,新增悦城小区和欧隆盛源小区养老服务场所2处;以方便老年人就餐为重点,打造黄屯金色嘉苑“社区老年人食堂”1处;以加强失能特困人员照护能力为重点,改造提升接庄街道敬老院,在老年公寓等各类养老机构新增护理床位100张。

五个街道均成立了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完善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助餐助浴、文化娱乐、康复护理、保健养生、精神慰藉等功能,满足社区内不同老年人群的服务需求,不断完善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2022-05-30 本报记者 曹俐 刘菲 胡碧源 城市篇: 5 5 济宁高新新闻 content_101259.html 1 主城东部“增长极” 精致城市更显“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