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
第06版:第六版

尼山圣境的秋日回响

10月1日的尼山圣境,粉黛乱子草沿圣水湖畔铺展成粉色云海,72米高的孔子像在晨光中巍然矗立。这尊由720块铜板拼接而成的雕像,高度暗合“七十二贤”的典故,基座18米与像身相加的90米,彰显着圣哲在中华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循着礼乐声行至金声玉振广场,一场庄重的敬师礼正拉开帷幕,熟悉的仪式感瞬间将我拉回刚开学时的校园——9月初的初一新生入学季,我们曾在学校孔子广场,亲历过一场同样触动人心的敬师礼。

彼时的校园孔子广场,虽没有尼山圣境的恢宏,却藏着独属于青春的郑重。广场中央的小型孔子雕像前,我们初一新生身着统一的校服,替代了汉服的雅致,却难掩眼中的好奇与敬畏。明礼官是学校的老师,没有复杂的仪轨,却把每一步流程讲得细致:先是“正衣冠”,我们整理头发、衣领、衣角,老师说“衣冠正,方能心正”;再是“献束脩”,我们拱起双手,恭敬地向孔子像和老师们鞠躬行礼;最后老师代表上台发言,那简单的言语却有着深挚的情感,我忽然读懂了“尊师”二字的重量。

思绪回到尼山,眼前的敬师礼仍在继续。学子们身着青衿汉服,依次完成“正衣冠”“献束脩”“奉拜师茶”的仪式,与校园里的场景隔空呼应。当“明志鼓”的三声轰鸣掠过广场,100米长的有声卷轴缓缓展开,1828句对恩师的感恩寄语化作清晰的诵读声,让“尊师重道”的古训有了最鲜活的注脚。下午的“尼山有朋音乐节”上,氛围鲜活热烈,主持人突然发问:“广场上的孔子像高多少米?”话音刚落,前排几位四五岁的小朋友便齐声喊出“72米”,那清脆童声的应答穿透音浪,让我心头一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原来早已在小朋友心中扎根。

夜幕降临时,尼山的夜空被点亮。数百架无人机组成流动的光影矩阵,先是勾勒出《论语》书卷的模样,转瞬又化作“我爱你中国”的字样,与光影水秀、烟火秀共同构成震撼的《尼山圣秀》。我站在天命大道的台阶上仰望,260级台阶寓意着孔子思想近2600年的传承,此刻竟真切感受到这传承在当下的生命力——它既在尼山的盛大场景里,也在校园广场的简单仪式中。

10月9日的历史课上,课本将尼山的所见所感、校园的敬师记忆,串联成系统的知识脉络。老师翻开“中华文化的勃兴”章节,明确指出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爱人”与“为政以德”,这让我想起校园敬师礼上老师温柔的叮嘱,想起尼山学子眼中的虔敬——那正是“仁”的具象表达,而课本中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更让我豁然开朗。

合上课本,校园孔子广场的地面、尼山的光影与课堂的文字在脑海中重叠。72米的孔子像、校园里的小型雕像,不只是景观,是“礼”的具象化身;小朋友们的应答、我们诵读《论语》的声音,不只是记忆,是“传承”的生动证明;课本上的字句,不只是知识,是“智慧”的千年回响。孔子的思想从未远去,它在校园的晨读声里,在尼山的礼乐声中,更在代代相传的课堂与生活中,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指导老师 陈儒强)

孔德烁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翰林校区

2025级10班

2025-10-23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14159.html 1 尼山圣境的秋日回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