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第04版:第四版

悦享银龄读书会第16期:解读张爱玲代表作《流言》

找到我们自己的精神和力量

精彩解析

合影留念

仔细听,认真记

活动现场

目不转睛

幸运抽奖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延坤 董绍进 侯庆辉 李姣 通讯员 孟庆杰

10月19日下午2:30,悦享银龄读书会第16期在亚龙书城万达店举行。主讲嘉宾、济宁市作协副主席田暖女士,以“穿越时空话《流言》”为主题,从张爱玲的生平、作品特质、语言美学等多个维度,系统解读了《流言》为何至今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本期活动由济宁晚报社、济宁市作协诗歌委员会、兖州区作协、济宁亚龙书城联合主办。

匠心之作:一部“非正统”的文学宣言

张爱玲在24岁时出版的散文集《流言》,以其“水上写的字”为喻,既道出文字的易逝,也暗含传播的渴望。田暖指出,这一书名本身即是张爱玲的美学选择——她有意避开宏大叙事,转而关注那些在人群中流传的、充满烟火气的真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张爱玲以“流言”为名,确立了她“在凡人处寻找传奇”的写作立场。在讲座中,田暖将《流言》的内容概括为三个维度:都市生活的微观切片、艺术观点的真诚独白,以及对存在困境的冷调自剖。田暖说,在《公寓生活记趣》《道路以目》等篇中,张爱玲以上海与香港为舞台,捕捉电车声、市井喧嚣、公寓百态,在琐碎日常中揭示人性的韧性与卑微渴望。而在《烬余录》中,她以个体碎片解构战争宏大叙事,写尽乱世中人的自私、虚无与孤独。《自己的文章》《谈画》《谈跳舞》等篇,则是她的艺术独白与美学宣言。她拒绝英雄叙事,执着于“参差的对照”,在凡人悲欢中捕捉人性的复杂质地。田暖特别提到《谈音乐》中张爱玲对“悲哀”音乐的独特感受,以及《借银灯》中借电影情节对旧式妇德与人性的犀利剖析。张爱玲的语言被田暖形容为“感官交响、修辞奇崛与生命哲思熔铸的美学盛宴”。田暖认为,张爱玲以色彩为笔、感官为墨,文字中既有“青罗战袍飘开露出红里子”的视觉奇观,也有“鸡叫画成蓝色一缕一缕”的通感妙笔。田暖说:“张爱玲的语言兼具诗性的凝练、批判的犀利与幽默的机锋。无论是‘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般振聋发聩的警句,还是‘丈夫如衣服’的颠覆性反讽,都展现出她独特的文字魅力与思想锋芒。”匠心之作:一部“非正统”的文学宣言。

历久弥新:摆脱特定时代局限的佳作

今天,我们为什么仍要读《流言》?田暖认为,尽管《流言》诞生于八十多年前,张爱玲对日常生活的诗性发现、对人性幽微的深刻体察,使她的作品超越了时代,具有普世的共鸣。在信息爆炸、表达日益浮泛的今天,张爱玲那句“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的朴素告白,依然是对每一位写作者的深刻叩问。田暖指出,正是张爱玲对日常的诗性发现、对凡人情感的深刻体察,以及其‘参差对照’的美学,让《流言》摆脱了时代局限,获得了普世的共鸣。那么,作为普通文学爱好者,应该写出怎样的作品?田暖认为,张爱玲的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写作,或许并非追逐宏大的主题与喧嚣的潮流,而是沉潜于生活的细微处,以真实的感受、独立的思考与独特的语言,去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瞬间,照见人性的复杂与真实。在这个意义上,《流言》的价值历久弥新,它所探讨的写作的核心问题,对于每一个执笔之人,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她让我们看到,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源于最真诚的凝视与最朴素的表达。最后,田暖表示,张爱玲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她的《流言》不散,那些穿越时光的文字,依然在我们心中回响,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心灵纽带,让我们在阅读中与永恒的人性对话,感受文学超越时空的魅力。她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可以在她的文字中找到我们自己,找到我们自己的精神和力量,找到我们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更找到人与人、人和万物之间的那一份懂得和慈悲!”

2025-10-20 悦享银龄读书会第16期:解读张爱玲代表作《流言》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13945.html 1 找到我们自己的精神和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