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万德龙 通讯员 霍学全 李世忠
寒露时节的清晨六点半,鱼台县王庙镇炳灵村的秋葵分拣中心里,60岁的翟妮妮已忙碌起来。她指尖翻飞,将一根根翠绿饱满、鲜嫩欲滴的秋葵,按尺寸精准分装进泡沫箱,动作娴熟利落。“一天能挣70块钱,孙子的文具、新衣裳,钱都从这儿来!”说起这份家门口的工作,翟妮妮脸上满是笑意,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满足。
在炳灵村的秋葵种植基地,像翟妮妮这样的务工留守老人还有不少。这片曾只种传统作物的土地,因秋葵的到来焕发生机。当“土疙瘩”长出了“金疙瘩”,一下子给村里闲置劳动力打开了“就业门”,让老人们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炳灵村与秋葵的“缘分”,始于村支书黄小五的一次考察。2022年,黄小五在鱼台县罗屯镇交流学习时,意外发现秋葵种植经济效益突出,当即动了心思:“要致富,就得跳出老路子,找新产业!”带着这份想法,他迅速召集村“两委”成员研究,一场围绕秋葵的“致富探索”就此展开。
三年深耕,硕果累累。在黄小五的带领下,炳灵村一步步完善产业配套:建起冷库保障秋葵新鲜度,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拓宽出路,更探索出“合作社+农户”的共赢模式。如今,村里秋葵种植面积已扩展到100余亩,50户农户主动参与,年产量超60万斤,年产值约150万元。
“合作社把种子、技术都送到家,还签了回收合同,我们只管安心种、放心采,根本不用愁销路!”这一模式给村民吃下“定心丸”。种植户徐红伟算起收益账,更是喜上眉梢:“一亩秋葵纯利润能有6000元。”今年,他种了8亩秋葵,靠着合作社统一提供的优质种子、科学的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亩产比普通种植多收2000斤。按保底收购价算,单季就能多赚近5万元。“每亩投入成本也就1500元左右,雇人费用2000元上下,按合作社要求采收8至12厘米的精品秋葵,当天采当天交售,价格稳得很!”
秋葵带来的“致富效应”,不止在炳灵村显现。王庙镇立足本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天然优势,将特色种植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抓手”,以炳灵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秋葵种植,推动产业规模化扩张。截至目前,全镇秋葵种植面积已达180余亩,一片“绿浪”正在田野间铺展。
这股“秋葵热”还吹到了鱼台县李阁镇张平村。此前,村里只有零星几户农户试种秋葵,今年却一口气种下200亩,这背后离不开镇里“一村一品”政策的引导,更藏着村支书张宝财的精准判断:“我们调研了大半年,发现秋葵市场需求大、价格稳定,而且村里的沙壤土地排水性好,简直是为秋葵‘量身定制’的生长环境!”
为了让项目顺利落地,张平村率先统一流转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邀请农技专家进村入户,手把手教农户种植技巧;还提前与收购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彻底打消了农户“怕赔本、没销路”的顾虑。
如今,张平村的秋葵迎来丰收季,亩产达6000斤,按每斤2至4元的地头价计算,总收入可达200万元以上,远超传统作物收益。而在李阁镇,“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以张平秋葵为起点,逐步形成文集甜瓜、柳店西瓜等特色产业集群。下一步,镇里还计划建设加工车间、拓展电商销售渠道,推动“一村一品”向“多村一业”融合升级,让特色产业串起更多致富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