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6日
第05版:第五版

大力士,善射箭,仗剑走天涯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延坤

长期以来,很多人心中的孔子都是一位儒雅、和蔼的老者形象,若由此认为他是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教书匠,那就大错特错了。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约现在的1.92米),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搁现在,孔子的身高都有压迫感,他能是一个唯唯诺诺的羸弱书生?再者,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本就是鲁国一员猛将,曾经有过手托城门帮助士兵撤退的壮举,拥有这样一位父亲,想来孔子的“武力值”也低不了多少。

孔子拥有着成为武林高手的几乎所有条件。《淮南子·主术训》中评价孔子,“智过于苌弘,勇过于孟贲,足蹑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孟贲是谁?他是周朝时期的著名勇士,是秦武王麾下三大力士之一。“力招城关”的意思则是可以把城门托举起来,古代那种笨重的城门有极强的军事防御属性,动不动就要七八百斤甚至上千斤,单凭如此大的力气,孔子在古代就可以成为史册留名的武将。“足蹑与郊菟”的意思是,孔子奔跑时的速度极快,可以追得上田野里的野兔。有胆识、有力量、有速度,这样的孔子不正是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的形象吗?

更难得的是,孔子还是一位顶尖的射手。《礼记·射义》中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这样一段描述。“矍相之圃”是指当时鲁国都城曲阜的一个著名射箭场,孔子在这个地方表演射术时,围观的百姓多得像一堵墙,将靶场堵得水泄不通,其场面宛如现在的粉丝观看奥运冠军表演。难怪孔子会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既能表明孔子对射术的重视,似乎也能让我们看出来他对自己的射术还是颇为自信的。

孔子不光有大侠的功夫,还有大侠的豪气。

《礼记·檀弓上》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样的——子夏问孔子:“应该如何对待杀害父母的仇人?”孔子说:“睡在草垫上,枕着盾牌,不担任公职,决不跟仇人共存于世间。不论在集市上还是在朝堂上,只要遇到仇人,立刻动手决斗,连回家取兵器都等不及!”“寝苫枕干”表达时刻处于复仇的状态和坚决的意志,“不仕”表达复仇这件事比当官都重要,“弗与共天下”是表达与仇人不共戴天的态度,“不反兵而斗”表达遇到仇人要马上与其厮杀的紧迫性,这不就是快意恩仇的大侠风范吗?

另外来说,孔子不单单是一个武术家和侠客,他和儒家思想对武侠文化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说,孔子是武林人士的精神偶像,而儒家思想是武侠世界的道德基石:侠客的最高境界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说明侠客的武功和行动,最终都是要为“仁”和“义”服务的;中国武侠小说体系中,之所以用尊师重道、忠君爱国、孝顺亲长等相关故事为作品主线,则是强调“礼”与“忠孝”;文艺作品中的大侠虽然武功高强,大多数是靠德行而不是武功收获认可的,这正是“修己以敬”的君子之道。比如说,《神雕侠侣》中的郭靖和《天龙八部》中的乔峰,他们之所以散发着人格魅力,不就是因为他们骨子里的儒家思想吗?

智过于苌弘,勇过于孟贲,足蹑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淮南子·主术训》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礼记·射义》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礼记·檀弓上》

2025-09-26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12969.html 1 大力士,善射箭,仗剑走天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