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延坤 李姣 侯庆辉 马锐青 张亚伟 通讯员 孟庆杰
9月19日14:30,悦享银龄读书会第15期暨“情满四季·盛夏”征文颁奖活动,在亚龙书城万达店举行。本次活动由济宁晚报社、济宁亚龙书城联合主办。
在当天的活动中,主讲嘉宾张恒利以“万物有灵,人间值得”为主题,带领文友深入解读了汪曾祺散文集《人间草木》,共同走进那个细腻、温暖、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世界。
随后,活动又对在“情满四季·盛夏”征文中获奖的组织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读懂汪曾祺作品里的坚韧
张恒利从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切入,详细阐释了汪曾祺文风特有的“闲远”特质。他指出,这种语言娴静恬淡,情绪松弛有度,仿佛与读者隔着一层淡墨山水,既不迫人,也不疏离。
张恒利特别强调了汪曾祺对白话文的卓越驾驭能力。“他能把最平常的话说得有滋有味”,张恒利举例道,“比如写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这些文字不矫饰、不张扬,却精准地击中读者的感官。”通过张恒利的解读,听众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种清凉甘甜的夏日滋味。
在探讨汪曾祺豁达心态背后的生命经历时,张恒利带来了深刻的见解。他详细讲述了《人间草木》中记载的西南联大跑警报的往事,指出在面对日军轰炸时,汪曾祺没有渲染恐惧,反而以幽默笔调写下同学们带零食、带情书、带诗词逃难的情景。“越是‘不在乎’,越是无法被征服”,张恒利引用汪曾祺的原话,让听众感受到文字背后那份坚韧的力量。
张恒利还生动描述了汪曾祺在张家口沽源期间的生活。“日子本应艰苦寂寞,他却钓鱼、采菇、画马铃薯图谱、烤马铃薯吃……把苦难活成了趣味。”张恒利感慨道,“汪曾祺的‘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一种主动的生活选择,他是真正在废墟上种花的人。”
多写写济宁的“人间草木”
张恒利指出,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人间草木》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他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我们太忙了,忙到看不见路边开花,尝不出饭菜本味。而汪老告诉我们,生活不在远方,就在眼前的一粥一饭、一草一木。”这番话语引起了在场读者的深深共鸣。
通过张恒利的解读,听众认识到汪曾祺作品中那种细腻的感知力,正是唤醒现代人麻木心灵的“催化剂”。张恒利现场朗读了描写栀子花的段落:“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以及写高邮咸鸭蛋的经典语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他生动地阐释道,这些文字提醒着我们,生活本该如此生动,如此值得细细品味。张恒利说:“真正的生活家不是没有经历过苦难,而是懂得在苦难中依然认真吃饭、细心看花、坚持书写。《人间草木》像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世界再忙,内心可以宁静;日子再平凡,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最后,张恒利还倡议文友将汪曾祺的生活智慧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写写属于济宁的“人间草木”。他说:“运河边的芦苇、太白湖的荷花、老巷里的桂花树。不是非要写成杰作,而是要真诚地记录我们与这片土地的情感。”张恒利的话语激发了现场读者的创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