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万德龙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孟凡周身上有着超出同龄人的坚韧、沉稳与担当。从健全基层党建、重塑支部班子、凝聚党心民心破题,他带领孟铺村改善村容,创新创业,仅用4年时间,就让这个曾经的“后进村”蜕变为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文明和谐富裕村,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孟铺答卷”。
稳民心、破困局,村容村貌焕新颜
孟铺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过去,村民长期以种植大蒜、小麦为主,村集体经济薄弱,党支部凝聚力涣散,是县里出了名的“后进村”。
“我是共产党员,村里需要我的时候,就必须顶上。”这是孟凡周放下效益红火的企业、毅然回村任职的初心。2019年,他接过孟铺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立下“改变村庄面貌、带领村民致富”的誓言。任职以来,他把村庄当家建,把村民当亲人待,把村民的事当自家事办,全身心扑在乡村发展上。
为破解发展难题,孟凡周牵头推行“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党组织的引领力、村集体的统筹力、合作社的运营力与农户的生产力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组织共建、责任共担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另一方面开展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服务,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一站式”支持。
4年攻坚,孟铺村实现“由乱到治”的蜕变,更在2021年7月获评“济宁市优秀基层党组织”。
选准路、创特色,致富路上惠民生
“地种不了、种不好,村民收入上不去,乡村发展就没底气。”为破解这一现实难题,孟凡周带领村“两委”班子多次外出考察,最终锁定郑黄糯2号订单玉米种植项目,将村民“各自为战”的零散种植,转变为集体组织的“统一布局”,种植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亩扩大到近千亩,让土地产出效益大幅提升。
“以前家里八九亩地,自己种一年也就挣一两万元;现在把地托管给合作社,闲下来还能去合作社干活,一年收入能到五六万元,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马庙镇肖楼村村民程兴中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孟凡周带领大家致富的实效。
为进一步提高种地效益,孟铺村成立合作社,统一购置农资、提供耕种管收服务。但村里“一户多田”的“补丁地”问题,始终制约着机械化作业效率,推高用工成本,村民收益仍受影响。如何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孟凡周大胆探索,决定推进农田“化零为整”改革。
2021年底,在孟凡周的带领下,村党支部与村民齐心协力,将全村2700亩分散耕地整合为集中种植区域,实现“小块并大块、多块变一块”——这一举措不仅契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小田并大田”的顶层设计,更在农业生产改革中走出了新路子。2022年7月,该试点被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列入“以备案制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改革试点”名单,其经验做法先后被宣传推广。
孟凡周始终牢记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主动帮扶困难群体。近年来,他累计捐款捐物价值超40万元,用爱心温暖乡邻,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讲奉献、勇担当,初心如磐践使命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是孟凡周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的行动准则。为确保致富路上“不让一人掉队”,他创新推出“合作社+困难户”帮扶模式,主动认领帮扶任务,依托合作社与马庙镇政府签订帮扶协议,将全镇587户、1094名已脱贫享受政策人员全部纳入帮扶范围,实现48个行政村扶贫全覆盖。同时,他牵头创建马庙镇精准扶贫爱心基地、扶贫就业车间,为困难户提供生产资料优惠——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可享受低于市场价10%至15%的折扣,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2021年,通过村社共建式帮扶,孟凡周带领合作社向困难户提供配方肥覆盖21522亩耕地、各类农药覆盖17775亩耕地,累计为困难户节省生产投入128.6万元。2022年,孟铺村700多亩小麦依托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喜获丰收,亩产达1400斤,每亩收益近2000元——相比传统种植,亩产增加200多斤,每亩节支160多元,“一增一减”间,村民收益显著提升。同年,合作社经营收入达2081.49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实现了“农户收入、合作社效益、村集体积累、农业产能”的“四联涨”。
记者短评:
“未来我会继续发挥带头作用,不忘为农初心,牢记服务使命——既要搭建好发展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用实际行动帮乡亲们把钱袋子鼓得更满,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坚定走下去。”谈及未来,孟凡周眼神坚定、信心满怀。从企业经营者到乡村“领头雁”,他用实干扛起责任,用担当书写答卷,让道德模范的荣光在服务群众、振兴乡村的实践中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