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8日
第07版:第七版

曲阜碑刻(六十九)

子贡手植楷碑

许晓帆

子贡手植楷碑,立于清朝初年,是后人为纪念子贡种植楷树以缅怀其师的事迹所立。此碑立于孔林享殿后、子贡手植楷前。碑高1.8米、宽0.74米、厚0.25米。文字竖排居中,上书“子贡手植楷”五字,无署款。原碑曾遭破坏,现已修复,今尚可见断痕。细看碑文,可以看到“植”字少了一横。原因为何,并没有妥帖的解释,仅有传言说子贡出门在外,未能在老师孔子辞世前及时赶回,后人少写一横以表其中的遗憾。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人。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其“利口巧辞”,其口舌之才常在孔子遭遇困境时发挥重要作用。他是孔门四科之一“言语”科的代表人物,位列“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还擅长经商,据说家中曾积累“千金”。子贡拜师孔子,虚心求教,为后世留下“瑚琏之器”“万仞宫墙”等著名典故。子贡与孔子情义深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世后,众弟子在孔子墓旁守孝三年,而子贡不舍离去,又守三年才离开,“情更深于诸贤,谊独重于千秋”,成就“子贡结庐”的佳话。如今孔子墓旁尚有“子贡庐墓处”以表彰其爱师之心。子贡手植楷,是子贡在为孔子守孝期间,亲自种植的一株楷树。孔子逝世时,孔门弟子及各地前来吊唁者,大多带来一株树秧种植在孔子墓旁,子贡手植楷即为其中之一。这种在坟旁植树的习俗,大抵是希望葱郁的树木代替自己长伴于逝者左右。子贡所种下的楷树,为黄连木,这种树生命力顽强,生长慢但寿命长。今孔林中多见楷树,据说都是子贡所种楷树的后代。子贡植楷的举动不仅是表达对老师的哀思,更是以植树的方式寄托对孔子精神的敬仰与传承。

时至今日,当年孔门弟子为悼念其师所种植的各株树木,大多已在岁月的洗礼中化为尘土,唯有子贡所种楷树尚存,但也多遭毁坏。清朝初年,其树遭遇一次雷火,几乎枯死,后又返青;清光绪年间又遭遇雷击起火,枝干多被毁。如今,此树只剩一段枯木桩。子贡所种植的楷树,能在千年风雨雷火中残存下来,后人常常称奇,认为是子贡多守三年孝,情深义重感动上苍所致。游人若在孔林之中找寻到子贡手植楷,可以看到其上已经建起小亭以保护这最后残存的树桩,这个小亭相传与“子贡手植楷碑”同时建设。楷树残桩旁,除本文所提子贡手植楷碑外,还有两处古迹与之相关。一处是清朝初年立的施闰章赞手植楷诗碑,清代诗人施闰章游经孔林,感念子贡亲植楷树缅怀恩师的举动,留下赞诗以表敬意,诗文刻于碑上,留存至今:

不辨何年植,残碑留至今。

共看独树影,犹见古人心。

阅历风霜尽,苍茫天地阴。

经过筑室处,千载一沾襟。

另一处是位于楷树残桩北面的楷亭,亭呈方形,四角攒尖,四面通透,不设栅栏,亭内立有楷图碑,楷亭即为保护此碑所建。楷图碑大致于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刻,清康熙年间“子贡手植楷”遭遇雷击仅剩部分枝干后,时人担心此树再经雷火从而荡然无存,便描摹残桩形态并刻于碑上,以求保存其状貌供后人留念。

子贡手植楷的事迹,常为后人传诵与效仿。北京《益世报》1929年2月登载《奉安植树纪念——有感于孔陵子贡手植楷》一文,“凡送葬人员,欲表示敬者,可特集各地树秧,汇送南京陵地栽种,以作纪念等。我中国昔时孔子之丧,门弟子会丧,及四方来观者,皆移植其乡土树木,以资景仰,至今子贡所手植楷木,历二千余年,而枝干犹存”。文章提到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有人主张各地吊唁者可携带各地树秧种植于中山先生陵园,效仿孔门弟子汇种树木的举动,栽成纪念林。这一举动更证明,子贡手植楷的故事历经千年传诵,已从单纯的纪念升华为文化的象征,激励后人以实际行动继承先贤精神。

子贡手植楷碑的碑面仅是只言片语,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人们在先贤坟前种下树木,希望树木能向下深深扎根,向上茁壮成长,并能长久地留存于世,恰如人们期盼着将尊师重教的传统、对先贤精神的珍视传承下去,让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永绽光芒。

2025-09-08 曲阜碑刻(六十九)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11491.html 1 子贡手植楷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