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艳茹 李姣
“现在的孩子面临的挑战是充满了选择,甚至因为选择太多而很迷茫。选择的纠结与迷茫是青春时候必然会遇到的,这就考验了我们自己的判断力。当选择专业与职业的时候,孩子喜欢并适合是最好的,也会让他们走得更长远。”敬一丹在新书分享会上说。9月3日,敬一丹行走记录随笔集《走过》新书分享会在新华书店·漫舟书城举办。
在新书分享会现场,敬一丹兴致盎然地用山东方言与读者亲切互动。当她说出山东话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时,也让敬一丹好奇当年孔子是否用这样的语音语调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她畅谈运河、聊她去过的一座座小微博物馆和家乡消失的邮筒,回想在阅兵现场采访时的激动心情……那些走过的地方,见过的人,写过的信,流经了她过去的岁月,也成为如今珍贵的回忆。
对敬一丹来说,能沉浸在文字里是一种幸福,这是一种沉淀,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我觉得媒体人要有不同的方式和大家交流,过去我是通过话筒,现在用文字,更可以让人会意。同时,我也不想忘记过去,用文字记录,让自己记住,也让大家记住。”敬一丹坦言。她从八十年代起就开始写作,著有《声音》《一丹话题》《我遇到你》《那年那信》《我末代工农兵学员》《床前明月光》等。
新作《走过》是敬一丹的人生随笔集,这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经,以行走足迹为纬,编织出一幅敬一丹作为记者和行者的精神地图。作者在时间与空间交汇处,写下记者、行者的经历与感悟。结合长城、博物馆等空间意象,书中记录中国大江南北的人文地理变迁,不仅有山河美景,更有深刻的人生体验与感悟。敬一丹回顾了年少时的遗憾,描述了自己对现状的从容,以及人到中年慢慢放手失去的淡然,作者用大量的文字描述她走过的山川湖海,读者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舒展和人生的释然。
敬一丹表示,她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作为媒体人记录了中国巨大的变化,见证了电视最辉煌的一段时光,拥有了独特的职业体验,认识了真实的人间烟火。通过《走过》这本书,敬一丹也希望给读者呈现一种跨越年龄、行业、性别的人生状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行走和记录的坚持,唤醒人们对生命不留遗憾的感知。她以记者的敏锐记录时代变迁,以行者的姿态感受自然馈赠,让读者在她的文字中会意共鸣。
“走过,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走着。边走边记录沿途的风景,希望有机会把运河沿岸的博物馆、济宁的河道总督署展示馆都写进去。”敬一丹说。在她看来,记录的本质并非为了留下多么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对平凡瞬间的深情凝望,是与过去和未来的自己诚实对话。这份“走过”的馈赠,是属于敬一丹的个人史诗,也是馈赠给每一位认真生活者的共鸣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