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8日
第06版:第六版

历史不容忘却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在中华大地犯下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祖父和曾祖母两位至亲,也未能幸免于难,为家族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血泪记忆。

我们的老家在嘉祥县新挑河西村。祖辈世代务农,家境清贫。祖父祖母养育了七个子女(六男一女),并赡养着曾祖母,十口之家仅靠几亩薄田艰难度日。儿时,常听祖母和伯叔们痛诉那段劫难。追忆遇难的两位老人,总绕不开那场被称为“新挑河战役”的战斗。

1938年初济南失陷后,日军沿津浦铁路南进,将济宁地区作为重要战略节点。2月22日,日军占领济宁城区,随即向周边进犯。同时,其左翼第十师团濑武旅团渡过黄河进攻嘉祥。国民党第五战区所属第三集团军二十二师(师长谷良民)奉命阻击。国军以新挑河西村为中心,南至王贵屯、北至马村,沿赵王河西岸设防。此前,他们已炸毁龙桥至河上口(唐口)间的大小桥梁,构筑工事,并在李楼、新挑河西村设置炮兵阵地。其中,团长姜保元部驻守新挑河西村,营长孟召荣部驻守傅村。

24日,日军趁傅村守军换防之机强渡赵王河,双方展开惨烈肉搏,伤亡各百余。此役中,国军444团郭团长、郑副团长及三营孟营长壮烈殉国。国军撤退后,傅村36名无辜百姓惨遭日军杀害,酿成“傅村惨案”。日军随即攻占新挑河西村。新挑河战役失利,导致日军当日(24日)几乎未遇抵抗便占领嘉祥县城,鲁西抗日形势进一步恶化。

战役发生前,村民大多已北逃至疃里一带。祖母带着七个子女逃往其娘家杨李家村。曾祖母汪氏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执意留家看守。祖父阮兆俱是乡里有名的孝子,不忍撇下老母,也一同留守。同村邻居阮怀平、周书义亦未转移,四人一同罹难。日军进村后烧杀抢掠,将他们搜捕至一处,残忍杀害……噩耗传来,举家如天塌地陷,悲痛欲绝,祖母当场昏厥。事后,亲友冒死寻回两位老人遗体,暂厝于江益庄亲戚处。十年后,临近解放,才将二老遗骨迁回祖茔安葬。提及往事,祖母每每泣不成声,哽咽难言。村中墙报展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也曾记载过这段血泪家史。

祖母杨氏秉性刚强,艰难挑起家庭重担,含辛茹苦,将子女一一抚养成人,其坚韧深得乡邻亲属敬佩。她常教导我们:要热爱国家、听党的话,做事用心,为人良善。1949年后,祖母以实际行动支持子女们奔赴祖国各地,投身建设。父辈六兄弟的足迹遍布东北、西北、华北多个省区,有勤劳的农民、煤矿钢铁厂的工人、野外作业的铁路工人,也有救死扶伤的医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履行了属于那一代人的使命。

如今,父辈唯一健在的是“六叔公”,已95岁高龄,虽多年生活不能自理,但神志清醒,尚可简短交流。

我们深感今日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当倍加珍惜;也为儿孙后辈能安居乐业,感到由衷欣慰。怀感恩之心,励报国之志,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我们言传身教,引导家族晚辈秉承优良传统,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在工作学习中锐意进取,勇于奉献,不负伟大时代。

新时代,新征程。祈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神州大地山河永固,国泰民安!

(供稿:阮守芳 阮守军)

2025-07-28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08988.html 1 历史不容忘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