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棉织锦里的丝路风华
在济宁市博物馆,有一件1.77米长的元棉菱形花纹织锦,不仅自带淡雅高级配色,还暗藏元代纺织业的黑科技:每平方厘米16根经线加10根纬线的精密工艺,手感厚软却韧性十足,连现代人都直呼想要同款。
本期,“爆米花姐姐”带你认识嘉祥曹元用墓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元棉菱形花纹织锦。此文物为完整单幅,底线色白,提花线呈淡黄色,双经单纬,每平方厘米用经16、纬10棉纱织成,纬线提花。韧性强,厚软,织锦下为双幅棉布托衬,接线处用线缝合,每平方厘米经16、纬18。
文物打卡地:
济宁市博物馆
织锦是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中国丝织提花技术起源久远,早在殷商时代中国已有丝织物。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技艺臻于成熟。汉代设有织室、锦署,专门织造织锦,供宫廷享用。
元代是中国棉纺织技术的高光时刻,经济的起步带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在元朝年间,中国南方的棉花种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纺织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元代纺织品在织造技艺上虽然大都继承前代,但风格与品种颇有特色,以色彩华丽、纹样粗犷著称。
这块织锦或许就是丝绸之路上的“跨国联名款”——既有中原提花技艺,又融入了西域审美。在元代海陆丝绸之路空前繁荣的背景下,这件织品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美学的体现,更是东西方文明互鉴的生动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