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1日
第03版:第三版

暑期操场变身“全民健身场”

从50人到500人的温暖奇迹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茜茜

这个暑假,一场由学校发起的运动热潮,温暖着每一位参与者。

清晨六点半,金乡县王杰中学的操场上已跃动着蓬勃生机。跳绳掠过晨风的嗖嗖声,篮球叩击地面的砰砰声,还有亲子并肩奔跑的朗朗欢笑声,汇成一曲夏日的活力乐章。望着操场上跃动的身影汇成一片生机勃勃的海洋,副校长周胜楠感慨道:“语言显得苍白,亲眼看到整个操场满是运动的人群,那种感动难以言表。”

操场意外“走红”的缘由

“以前暑假总窝在空调房里刷手机,现在每天雷打不动来操场报到!”7月17日早上7时,学生李浩宇边擦汗边说,他的运动伙伴们正互相展示打卡手环上的当日成果。

这块操场的“走红”,源于一个令人忧心的指标。谈及开放初衷,周胜楠坦言:“体质测评项目数据显示,学生体质状况堪忧。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戴上了眼镜,甚至十几分钟的升旗仪式就有学生感觉身体不适。”她向记者解释,“尽管每周每班有三节体育课,但学生的运动量依然不足。暑假期间,很多学生居家缺乏运动,学校布置的体能作业完成率不高,也有不少家长反映运动场所不足。”正是这些现实情况,促使学校在暑假前夕萌生了开放操场的想法。

想法萌芽后,如何将其安全有效地落地,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关键议题。暑期教师会议上,体育作业的落实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如果仅靠家长在家监督打卡,效果有限;一个人运动,动力也小。所以学校想到了开放操场。”周胜楠说。7月7日,大胆尝试悄然开始:学校首次打开操场大门,首批50多名学生在班主任号召下踏进校园。当天早上学校组织初一一个班运动后,晚上又安排了第二个班。活动采取班主任号召、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作为分管副校长的周胜楠,全程参与。师生们的积极性高涨,后续参与班级越来越多。

操场开放后,专业的技术指导不可或缺。学校安排了体育教师提供管理和指导服务。活动初期仅面向本校师生开放,但因反响热烈,吸引了附近居民前来参与。“人数从暑假第一天的50多人,十天后增加到了500多人。”周胜楠笑着说,“本着教育惠民的初衷,学校不再区分本校与否,只要来到王杰操场锻炼,都一同训练。”

“全民健身场”的温暖图景

温暖的故事在汗水中悄然生长。场地开放仅一周,参与者结构就发生了惊喜变化:王杰中学的学生只占半数,其余参与者多为小学生和带孩子前来的周边居民。活动已从一个校园项目扩展至整个社区。

参与人群的多元化,也催生了自下而上的管理智慧。周胜楠说,如今,不仅是学校在引导,家长们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担任临时体育指导,呼吁爱护器械。高年级学生熟练掌握了动作要领,会带着低龄孩子运动。“我们计划月底举行全民趣味比赛,比如跑步、仰卧起坐、篮球对抗赛等,通过比赛进一步激发运动热情。”周胜楠介绍道。

管理的智慧与参与的热情,共同绘就了操场上的动人图景。每天,操场上都上演着温情的画面:推着婴儿车看大宝运动的家长,铺开爬行垫任小宝宝玩耍、大宝和爸爸在运动、妈妈在跳绳的家庭……“一家人其乐融融,没人看手机。”周胜楠笑着描述道。谈及老师的付出,她欣慰地说:“本以为会有怨言,结果无人抱怨,都说累得开心!”最令她自豪的,则是大家的自觉性:“大家互帮互助,自觉爱护器械、捡拾垃圾,现在每天运动结束的时候,操场一片洁净——环境真的改变了人。”

这片充满生机与人情味的场地, 如今已超越校园范畴,成为社区健康枢纽。周胜楠望向跑道尽头——孩子们正在慢跑锻炼,笑声随风传来。“提升体质不能单靠体育课,更要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身体健康,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暮色中的操场灯火渐亮,她的话语随着晚风传得很远:“你看,这就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十七名教师组成义务管理团队

面对暑期校园开放带来的安全与管理双重挑战,周胜楠坦言:“安全是最大的顾虑,管理压力也曾让老师们却步。”

破题的关键在于团队。

令她感动的是,体育老师们率先响应,班主任们紧随其后,最终十七名教师组成了义务管理核心团队。每天傍晚,周胜楠都会出现在操场,担任流动“协调员”。

王杰中学校长周勇深知,提升学生体质需要更广泛的参与。“体育测评成绩虽不计入中考,但身体健康最重要。”他强调。开放初期,周勇最大的担忧集中在学生安全、设施维护以及长期义务服务的可持续性上。为化解这些担忧,学校以志愿团队为基础,构建了周密的“软硬兼施”保障体系。每天安排2名校领导带班、4名教师值班。联合家委会组建20人的志愿者队伍,负责秩序维护、器材管理和应急服务。校园安保人员全程值守;保洁人员动态维护场地环境。后勤专班每周全面检修体育设施,及时排除隐患。体育组编制《暑期运动安全手册》,规范热身动作、器材使用和损伤预防。值班教师通过操场音响进行安全提示。学校领导班子不仅轮流到场协调,更带头参与运动。在这种氛围之下,不少其他学科热爱运动的老师也积极参与进来,大家从管理者、组织者转变为热情的参与者。

周勇介绍,这套“领导带头、教师跟进、家长协同”的运行模式,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并实现全校联动,形成了有效的安全闭环保障,为开放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安全基础。得益于此,开放活动不仅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更营造了可靠的安全感,赢得了师生、家长及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和谐的校园氛围随之形成,家长们纷纷在“朋友圈”分享孩子的积极变化,运动热情显著提升。路过的居民也时常驻足,由衷赞叹:“暑假开放操场,还有老师天天值守指导,学校真是用心了!”

记者手记

操场上的教育诗篇

在这个本该休憩的夏日,十七位教师自愿组成义务团队——体育老师当教练,班主任守秩序,校领导协调。没有额外报酬,他们却扛起了超越课堂的育人使命。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的专业指导,是“不怕苦”的担当;家委会家长守护器械安全,是“不怕累”的传承;高年级学生牵起小朋友的手,是“团结互助”的生动课堂。操场上的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筑着王杰精神的当代丰碑。最动人的改变,往往始于细微。当家长放下手机铺开爬行垫,当一家人在跑道上欢笑,我们看到教育正突破围墙,回归“以人育人”的本质。正如周胜楠所言:“身体健康,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这朴素的话语里,藏着教育最本真的温度。

2025-07-21 暑期操场变身“全民健身场”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08330.html 1 从50人到500人的温暖奇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