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仰浩
连日来,高温天气持续。然而,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头戴棉帽、身穿棉服,在严寒和酷暑间穿梭。7月16日上午,在位于任城区南张街道的兴隆农副水产批发城,冷库搬运工人正熟练地操作着叉车,将冷冻海鲜运到商超的货车上。此时室外气温已升至35℃以上,旁边身着短袖的人们已经大汗淋漓,冷库搬运工人却裹着厚厚的棉衣。
“夏季是冷库工人最难熬的季节。冷库内-18℃,冷库外35℃左右,里外温差超50℃,进出冷库得穿脱棉袄。忙起来的时候顾不上脱棉衣,在冷库外很快就汗流浃背,再回到冷库,又冷又湿。”冷库工人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穿上厚厚的棉衣和冷库工人陈瑞昌一起进入冷库,体验“冰火两重天”。冷库门外有一个拉绳开关,轻轻拉下,冷库门缓缓打开,室外的热气与冷库内的寒气交汇,团团白雾扑面而来。随着冷库门关闭,整个人瞬间像掉进冰窖一样。一阵阵寒意往棉衣没覆盖到的地方钻,前一分钟在外面采访时后背出的汗瞬间冰凉,手中的相机迅速被寒意裹住。放眼望去,偌大的冷库内一层层冷冻水产品整齐堆放,冷库顶上挂着道道洁白的冰霜。
此时,陈瑞昌熟练地将叉车开到指定货架装载货物。他笑着说:“一般人不穿棉衣进来,待上一分钟就受不了了,穿着棉衣,也就待个十几分钟。我们一般从早晨八点忙到十点,商超、农贸市场开始集中拉货,这个时间最忙,身上的棉衣服根本来不及脱,干完活贴身的衣服全是汗水。”
库门再次打开,冷热相遇形成的白雾再次袭来。受温差突然变化影响,记者的眼镜和相机镜头瞬间蒙上一层水雾,刚刚擦拭完,上面又蒙上了水雾,反复擦拭了几次才有所缓解。
从严寒到酷暑,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刚刚在冷库中裸露在外的脸部皮肤产生一种刺痒的灼热感。对于普通人,这种体验可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对于冷库工人来说,他们每天都要经历这种“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