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万德龙
刘承彪是土生土长的曲阜尼山人,在到尼山镇政府工作前,他曾担任西白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他通过面向本土优秀人才招录公务员考试,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后来,在镇党委的安排下,他兼任了圣源管区党总支书记、鲁源新村党总支书记。无论工作岗位怎样变化,为农村谋发展、为农民谋利益始终是他难以割舍的情怀。
“村集体强了,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为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刘承彪带领村“两委”寻出路、谋发展,不断为集体经济增收出谋划策。
借助紧邻尼山圣境的地理位置优势,他在鲁源新村成立两家物业公司,为尼山圣境景区、停车场和鲁源新村提供服务,解决了村里52人的就业问题。利用鲁源新村新建的3300平方米的商业中心进行对外招租发展,通过引进超市、农家乐、餐饮、文创等店铺,解决就业63人。通过流转土地2000余亩,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0余万元。通过与三孔旅游服务公司合作,将村中12套房屋租赁给三孔旅游公司发展民宿,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余元。成立旅游经济合作社,带领100多家群众发展民宿,每家民宿年收入5至15万元,有效地促进了村民的增收。全村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近500人,村人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2021年鲁源新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村集体强了,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这是刘承彪心里常默念的一句话。鲁源新村相继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红色展馆、孝和文化广场、老年公寓、污水处理站、全村监控系统。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的老年公寓,配备幸福食堂、棋牌室、娱乐室、阅读室、卫生室,让100多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病有所医。
鲁源新村共有政策享受户39户,57人,刘承彪坚持每月至少走访一遍,真正把工作做实做透,确保困难群众扶持政策应享尽享。通过走访,他发现村民路某某肢体四级残疾,其妻张某某二级智力残疾,孩子上中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了解情况后,他立即与民政部门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向上级申请帮扶。经过努力,为其进行了楼梯扶手无障碍改造,申请了助听器,在家里安装了闪光门铃,同时为孩子申请了助学金。
解决这些困难以后,刘承彪指导路某某种植萝卜、白菜等作物进行售卖,并帮助其开起了家庭民宿,通过这些经营性收入再加上享受的低保、残疾人补贴等,路某某一家人生活上得到了很大改观。
多走访、多倾听,多为群众办实事
由于圣源管区紧邻尼山圣境,地理位置特殊,作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提升工程的“主战场”,各类重大项目在圣源管区落地,个别群众因为对政策理解不全面,经常会说出一些气话,但刘承彪给村干部们说:“我们的目的是让老百姓理解我们的政策,不是为了吵架,一遍说不明白我们就说两遍,两遍说不明白说三遍,直到老百姓理解为止。”正是因为这种一心为民的情怀,刘承彪一心扑在工作上,经过8个月的奋战,一个全新的鲁源新村拔地而起。
近年来,“小微权力”“说事必回”“莲心驿站”“党员划片定岗联户”等创新品牌相继在鲁源新村落地生根。为了更好地收集群众意见,鲁源新村实行“说事必回”制度,实行“说、议、办、回、评”五步工作法,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该村打造6支留在群众身边带不走的志愿服务队,每支服务队由党员、退休村干部、退休教师乡贤和一些热爱公益事业的人士组成。服务队经常深入群众,向群众宣传党委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让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鲁源新村的党群关系越来越和谐,群众越来越满意,村庄越来越稳定。
“多走访、多倾听,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这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则,同时我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我们脚踏实地,各项工作还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刘承彪坚定地说。刘承彪在工作与生活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了基层干部的奉献之歌。
人物名片
刘承彪
男,汉族,1980年5月生,中共党员,曲阜市尼山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鲁源新村党总支书记。他曾当选济宁市党代表、曲阜市人大代表,先后荣获济宁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济宁市文明家庭、孔子故里百佳孝星等荣誉。2023年12月被评为第九届济宁市道德模范。
记者短评:
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刘承彪为了更好地为村民服务,结合支部、干部、党员,进行“鲁源三省”。支部:“一省班子强了吗?二省集体富了吗?三省群众笑了吗?”干部:“一省自身净了吗?二省自身正了吗?三省自身硬了吗?”党员:“一省入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二省入党后发展了什么?三省入党后劳动了什么?”通过三省,鲁源新村的支部、干部和党员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