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0日
第04版:第四版

商朝“青铜战戈”大揭秘

这才是古代战场上的王者兵器

在市博物馆的“济宁千秋”展厅里,藏着一件来自商朝的“青铜战戈”——它虽然只有23厘米长、5.6厘米宽,重仅356克,却是3000年前战场上的“王者兵器”!在没有钢铁的年代,商朝人如何用青铜打造出这样的利器?为什么它的设计比夏朝的戈更先进?本期,跟随“爆米花姐姐”穿越回青铜时代,解密这件国家二级文物背后的军事智慧!

商朝建立后,农业、畜牧业作为第一产业不断壮大,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青铜器的铸造。可以说,商王朝创造了当时世界上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商朝时期,铜矿大多不在距离商都较近的中原地区,而是基本上分布在长江流域南部地区,也就是“江南”。当时一般都是在开采地将青铜冶炼后铸成铜锭,通过长江水路及陆路运回商都后,再进行青铜器的铸造。为了保护从南方到中原的“青铜快递专线”,同时防备邻国的偷袭,他们必须打造一支超强军队。随着青铜产量的增加,青铜兵器应运而生。

戈是一种横向安装在木柄一侧、刃头尖锐呈刀剑形状的金属武器,是夏商周三代最为重要的进攻型格斗兵器。早期青铜戈的主要进攻方式为啄击,到了周代,随着装柄方法的进步,戈才得以有效地进行勾割。由于青铜戈尖部锐利,受力面积小,所以在进行啄击时压强极大、穿透力极强,杀伤力直接拉满。

为了使青铜戈在战斗时发挥出更大的威力,商代在继承夏代青铜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其中最大的改进就是发明了阑,上下阑的出现使戈体与木柄的连接更加牢固。

戈身后部上下突出部位叫阑,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战斗时防止戈后陷,从而影响戈的打击效果;二是将戈牢固固定在木柄上,避免戈在战斗时发生松动。当时的青铜戈与盾牌配合使用,装备于步兵,攻击方式依然是以啄击为主,挥动手臂啄击是青铜戈这种兵器最为有效的攻击方式。商代后期,战车的出现使铜戈不再局限于步战,也被装备于车兵进行车战。

以阑为界限,长方形的部分为“内”,用来装置木柄。商代戈有三种形式: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这一件为銎内式青铜戈,上面不仅有銎孔,还有一“偃”式徽。内上圆孔叫穿,用绳子通过穿与阑将戈固定在木柲上。阑的另一侧较长部分叫援,呈三角形,前锋圆钝,上饰勾云纹,是戈用来杀伤敌方的部分。

在商代,青铜戈已超越其作为兵器的实用功能,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军事象征,成为商代尚武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与其他礼器共同构建的“文武合一”思想体系,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其精神内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文化现象展现了中华文明中军事与礼制相互融合的独特智慧。

文物打卡地:济宁市博物馆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艳茹

2025-07-10 商朝“青铜战戈”大揭秘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07570.html 1 这才是古代战场上的王者兵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