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加兵
宋孔道辅祭先圣文碑,又名“景祐二年孔道辅祭先圣文碑”。碑刻立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原位于孔庙同文门下,1998年被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碑石高89厘米、宽88厘米、厚12厘米。碑文共33行,每行约24字,字体为楷体。
宋孔道辅祭先圣文碑为一通祭文碑。所谓祭文碑,即刻有祝祷神灵或者祖先祭文的石碑。祭文是在祭祀时,祭者通过诵读来祭告神灵、请求庇佑的文章,主要内容包括对死者功德、言行的赞颂,对死者的追念与哀思。因为祭文有诵读之需要,所以其文体形式也十分灵活,除四六骈文外,还有文言散文或者韵文等,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就有关于祭文文体的归纳和总结:“其辞有散文,有韵语;而韵语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杂言、骚体、骈体之不同。”关于祭文的情感基调,南朝梁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介绍说:“祭奠之楷,宜恭且哀。”祭文往往蕴含作者浓厚的情感,故能打动人心、流传千古,例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等。
通过阅读碑文可知,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祭孔大典的主祭官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孔道辅,字原鲁,初名延鲁,自幼聪慧端正,成年后考取进士。孔道辅为官刚毅谅直,主政宁州时,有蛇出道观真武殿中,人们皆以为是“神蛇”,不仅普通百姓敬之若神明,甚至就连州郡的官员也大多前往真武庙进行祭拜。孔道辅听闻此事,认为人们应当以礼作为日常生活的规范,而此蛇“惑吾民、乱吾俗”,于是健步登阶,用手中的笏板击杀大蛇。这件事传扬出去后人人敬服,而宁州的社会秩序也因孔道辅的努力而变得清明有序了。后来,元代著名文学家赵孟頫就曾作诗赞孔道辅道:“以笏击蛇有孔公,义与段公击贼同。”认为他此举就如唐代的忠臣段秀实夺笏击贼臣一般忠义果敢。
在景祐二年祭孔大典前,孔道辅在兖州任官,而他出任兖州则是与其谏诤废后的事件有关。根据《宋史·孔道辅传》记载,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欲废郭皇后,孔道辅率领范仲淹、宋郊、刘涣等谏官以“皇后天下之母,不当轻议绌废”为由,希望能“赐对”以尽言谏诤。仁宗令宰相吕夷简将皇后当废的理由告知孔道辅,孔道辅则慨然对之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孔道辅将臣子事君比作子侍父母与吕夷简进行争辩,谁料吕夷简却表示在汉代和唐代都有过皇帝废后的事例。孔道辅闻之又反驳道:“人臣当道君以尧、舜,岂得引汉、唐失德为法邪?”他认为作为臣子的应该以尧舜等上古圣君之道来辅佐天子,怎么能引用汉唐皇帝废后这样“失德”之事附和君上呢?吕夷简自知理亏,更无法说服他,只得回禀仁宗。于是仁宗令孔道辅出知泰州,后又改知兖州。但仁宗念在孔道辅谏诤也算是一片赤诚之心,进其为龙图阁直学士。这块祭文碑也记载孔道辅的官阶是“龙图阁学士,朝议大夫右谏议大夫,知兖州军府事”,正可与《宋史》所载相互印证。
《孔氏祖训箴规》训曰:“先义后利,力为良吏。”孔道辅为官刚毅,忠君体国,这虽然与其“鲠挺”的性格有关,但显然也是受孔氏家风家教影响的结果。正如其在这次祭祖文中所说:“儒者进则事君,退则事亲。忠孝之道,祖教之本。后嗣弗能守,其孰能行之?”孔道辅为官耿直,也颇得仁宗重视。在孔道辅知兖州时,有近臣献诗百篇,仁宗则叹言:“是诗虽多,不如孔道辅一言。”不久后,仁宗便召孔道辅入京,授以御史中丞。后来孔道辅在出知郓州途中病逝,宋仁宗感思其以忠贞事君、为官清正,特追赠孔道辅为工部侍郎。
“古者建德立功,因生赐姓,宗氏以兹而起,枝派自此而起。”孔道辅是孔氏子孙中为官者的典范,他为政以德、忠君体国、以民为贵的政治理念既是孔道辅从政为官的政治准则,更成为孔氏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