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胡妈妈在外地上学的孩子们都回到了鱼台老家常李寨村。
常李寨位于鱼台北部,村后就是古老的万福河。万福河古称菏水,西汉时期,汉武帝亲自带领几万人堵塞黄河瓠子决口,歌曰“宣防塞兮,万福来”,这条河因此就被称作万福河。万福河从村子的西侧和北侧流过,常李寨就静静地依偎在万福河南大堤的臂弯里,不声不响地过了数百年。
一天,在常李寨村西大堤下的赵家老宅里,厅堂的上首摆着一张长条几,条几上安放着一排暗红色的祖宗牌位。条几的前面是一张八仙桌,八仙桌上摆着供品,桌子前面的空地上齐刷刷跪着五位青年,都是一母同胞的赵氏兄弟。依次是:长子赵步庭、次子赵步宸(字紫生)、四子赵步洪(字化范)、五子赵步杭(字芳洲)、六子赵步骖。坐在右侧椅子上的是他们的母亲胡氏——胡妈妈。
胡妈妈说:“孩子们,现在日军已经打到咱家门口了。我四亿五千万人的泱泱大国,日军如入无人之境,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中国人就甘心当亡国奴吗?”
胡妈妈越说越激动,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她继续说道:“咱们赵家子孙要扛起抗日的大旗,把日军从中国赶出去!现在,你们兄弟要在列祖列宗神位前发誓!”
五个孩子齐声起誓:“不消灭日本侵略者,不配是赵家子孙!请列祖列宗放心,此心已决,苍天作证!”
铿锵有力的誓言,像震耳发聩的炸雷,如穿越心灵的闪电,在美丽的万福河畔激荡,这是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普通百姓发出的吼声。
二儿子赵紫生、四子赵化范领着马霄鹏,去找他们家的一位远房亲戚樊照坤。
樊照坤,是鱼台樊庄村人,今年46岁,是孔子弟子樊迟的后裔子孙,祖上是世袭的翰林院五经博士,他个子不高,瘦长脸,说话很慢,但是句句说到人心里。小时候在村里读私塾,习武练功,武艺超群。长大后同哥哥樊照乾一起跟随伯父在济宁城里老运河的小闸口开设“聚泰商行”。他们经常雇大船把当地的小米、红枣及玉堂酱园的特产运往江南销售,来时带回江南的大米、茶叶、丝绸及竹藤编货在家乡销售,生意十分兴隆。
1925年秋,樊照坤34岁那年,在徐州云龙山参加了湖西一带安青帮摆香堂大会。
安青帮起源于运河漕运,是漕运水手的行帮组织,始建于雍正年间,其门徒主要在运河沿岸各埠以运漕粮为业,又称粮船帮或粮帮。最初分布于河北、山东等地,后来沿运河发展到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区。因为他们的祖师爷最初有三个:直隶密云人翁岩、钱坚和江苏松江府人潘清,被尊为“三祖”。后来,翁岩、钱坚的信徒称为“老安”,潘清的信徒称为“新安”,潘清“新安”一派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潘”字是三点水加一个番,所以,他们也叫三番子。帮内有帮规仪式,有辈分区别,按辈分收徒。在漕运衰落之后,水手当不成了,安青帮开始投身于各种生意,有的投资工商业,有的勾结军阀、政客,开设赌场妓院,贩运毒品,绑票勒索,坐地分赃。
济宁、徐州都是京杭运河的重要码头,清末民初时,当地人入帮者已大有人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是安青帮发展最为红火的时期,特别是水旱码头的脚班、城关的牙行以及其他手工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同业中相互串联,大批入帮,形成了当时的一种风尚。当时,“大”字辈的已凤毛麟角,“通”字辈的一些军政要人开山门、摆香堂,相互捧场,各行各业头面人物都进了安青帮的门槛。到30年代中期,韩复榘主鲁时曾支持安青帮活动,一批资本家、作坊主甚至机关团体的中下级职员也多有拜师入帮的。当时在江苏徐州云龙山同帖拜师的一共18个人,其中,鱼台樊照坤排行第二;单县终兴人常三排行第三;单县人刘耀庭排行第四,丰县人吴品山排行第六,鱼台老砦人王道全排行第七,鱼台李阁人郭坤池排行第八,他们的师傅也称为引荐师是丰县北部的师寨人刘铭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