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第07版:第七版

再相逢

邱素芬(兖州)

知道我们搬回来了,邻居孙婶子给我送来了一大摞报纸。她说:“这是你孙叔看过的,知道你喜欢写什么文章,也许用得上。”看着眼前这白发苍苍、步摇齿晃的老人,和那熟悉的《济宁日报》,我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时光仿佛回到了从前。

还是这方小院,某个阳光不燥的星期天午后。睡醒觉的公公拖着长腔喊一声:“朝晖,爷爷要看报纸了。”刚刚懂事的,特别愿意在大人面前表现的儿子,便会立刻放下手中的玩具,先是把爷爷的摇椅从室内拖到院子里,我们就惊奇那么大点的一个小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气,还不许大人帮忙,然后慌不迭地把当天的报纸从报箱或墙角里取出来,再飞快跑进屋,找到放大镜,最后再放一个小凳子在公公伸手够得到的地方,把婆婆刚刚倒好的新茶,小心翼翼地放上。一套动作下来,丝滑得无懈可击。公公笑眯眯地摸摸儿子的大头说:“还是我孙子好。”儿子心满意足地跑开了,继续玩他的玩具。公公拿着那个放大镜,在报纸上一圈一圈地移动,仿佛鉴宝一样。婆婆拿个马扎坐在旁边,一边喝茶一边摇着蒲扇,那凉风一半给了自己,一半给了公公。

这样的画面重复了很多年,也温暖了很多年。

记得刚退休时,公公像丢了魂似的,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有时还会莫名发脾气。一天,邻居孙婶子敲门,递给公公一份《济宁日报》说,这是单位给每位退休老人订阅的,公公如获至宝。以后的数月经年,《济宁日报》成了公公最好的精神食粮。

有了报纸的吸引和陪伴,我们三口回家看望老人的脚步更勤了。喜欢写点文字的我,回到家里,首先把积攒的报纸搬出来,尤喜副刊上的散文,每篇必读,鲜活的文字仿佛冬日暖阳、夏日凉风,享受其中,实乃幸事。遇到实在割舍不下的文章,便裁剪下来,做成简报,日积月累,便有了厚厚一本。可以说,《济宁日报》是我文学道路上第一任不会说话的启蒙老师,从这里蹒跚起步,不断追逐梦想。后来几次搬家,简报竟莫名其妙地找不到了,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心疼。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如今再回到这熟悉的胡同,老人已走了大半,公婆也在五年前相继离世。曾经一度因小院关门落锁,以及后来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与《济宁日报》走散了。如今再相逢,看着仍在坚持送报的耄耋老人,真想好好地抱抱她们,任凭眼泪流淌。

2025-07-01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06824.html 1 再相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