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汶上)
近期,阅读赵雪梅女士所写的长篇小说《“笨小孩”上学记》,我蛰伏已久的激情为之一振。
“每个孩子都像等待花开的小苗,都需要一个契机,那是成长的契机,蜕变的契机。”小说把教育看作农业,把孩子当作幼苗,期待用最好的方式,培养出一棵棵开满旷野的花树,让春风吹来片片带香的花瓣。
小说交织两条主线,一是翔文老师运用教育智慧将差生班“翻个”的教育实践,二是差班学生从怯懦到自信的心理改变。翔文老师将课堂延伸到河边和雪地,率先开展泥塑课和观察课,冲破“小镇做题家”“县中学生”的思想禁锢,有力诠释了“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这样的叙事策略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命题相结合并形成了共振效应。
小说彰显的主题是“心灵的教育”。翔文老师反对分快慢班,不给孩子贴“差生”标签,尊重学生的隐私,极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他只公布班级前10名的成绩;他没当众揭穿柳眉偷改试卷分数的事,而是旁敲侧击让柳眉羞红了脸;他迂回委婉地处理了四华偷钱的密事,让四华有尊严地低下了头。翔文老师推崇赏识教育,善于发现“笨小孩”身上的隐形翅膀,比如让“故事大王”张治国充当班里的故事员,让数学“痴儿”陈梧桐课后为后进生讲数学题……翔文老师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循循善诱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把柳眉的“霸道”变成了“霸气”,软化了陈梧桐的犟劲,遏制了斧头的霸凌……
心理问题是当今教育比较敏感的话题之一,学生抑郁的发病率近几年呈趋高走势,如何降低抑郁率亦成为教育关注的重要课题。小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关注和思考。爸爸去世、弟弟溺亡、爷爷重病、妈妈改嫁,不幸事件接踵而至,张明月被困在抑郁的边缘。翔文老师未止步于捐资救助和帮其申报低保,而辅以“心灵共振+孝心表彰+精神赋能”三维策略破局,让众生捧“月”,给明月注入了情感的清泉,让她逐渐消解了自卑和迷茫,并对未来抱有坚定的希望。
小说善于用白描的语言营造细节意象,具象感强,催生着读者的想象。“梧桐的心就像被一只忽然飞过来的蜜蜂蜇到,瞬间陷落在尖锐的疼痛里。”“这些称呼像冰块,凉了孩子们的心;像锤子,打击着孩子们的自尊心;像无形的绳子,捆绑着孩子们前进的脚步。”“看人的时候一双柳眉像刀片,在同学们的头上刮来刮去。”……小说善于用富有思辨性的文字,探索心灵与成长的话题,触摸哲理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将文学照进现实。“每一次努力,都是梦想的召唤。”“时间终会成为尺子,丈量每一次用心的坚持和付出。”“人,是不能被眼前的局限定义的。”其他,如关于“挫折的公式”“开花的拐棍”“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等,都透露出作者对教育的深度思考、对教法的深切期待。
中国作协副主席、矛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评价此书“是一座由心灵构建的花园”。小说正是通过叙事和抒情的共生,将教育的“大题材”转化为对儿童“心灵的花园”的美学关照。
最后,小说对莘莘学子寄予深厚期待:愿你提笔有念、握笔有信、执笔有定、落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