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艳茹 李姣 通讯员 孔慧源
“我们不仅要教孩子游泳,更要教会他们识别危险、科学施救。”6月19日,济宁学院附属小学游泳教练、国家救生员考评师曹洁告诉记者。记者在学校游泳馆内看到,学生们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游泳的同时,也进行抽筋应对、同伴救援、漂浮自救等防溺水技能的模拟训练。与普通游泳课不同,该校将防溺水实操技能深度融入游泳课程,让学生从“会游泳”真正提升为“会自救、能互救”。目前,该校游泳课已覆盖四年级以上学生,参与该课程的学生考核达标率达100%。
体验式学习 水中会自救、岸上能施救
“‘浮具呼救仰漂稳,乱挣扎会沉更深。’这是曹教练教给我们的自救口诀,她还说未成年人不要盲目下水施救,要学会用竹竿、绳索、呼救等方式帮助他人。”四年级五班的学生卢禾蕤说。
在泳池边,曹洁详细讲解了危险识别、自救口诀和互救原则,教导学生识别危险水域以及身体抽筋、体力不支时的信号判断。在实践模块,学生们认真进行仰漂、水母漂等漂浮练习,延长等待救援时间;模拟抽筋解脱,分组演练“同伴落水”场景,练习抛救生圈、呼救等流程;通过短距离游泳和换气训练,提升耐力和体能。
“游泳课太有意思了!不仅锻炼身体,还提高自救能力。”学生小林告诉记者。
体验式学习是该校游泳课的核心特色。据教管中心副主任宋哲介绍,四、五年级学生隔周上课,每节大课80分钟,两节课连堂。“我们开设游泳课的目标是会游泳、懂自救、能互救,将防溺水教育从传统的理论宣讲转向体验式学习,通过游泳课程让学生掌握实操技能,强化风险意识。”宋哲说。
如何判断孩子已具备防溺水能力?“完成漂浮1分钟、说出危险水域特征、掌握自救姿势,并能正确演示呼救,这表明学生已经具备自救能力。”曹洁告诉记者,学校通过家长群发放《家庭防溺水提醒卡》,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排查周边水域隐患。游泳课邀请教练员演示专业急救,并让学生们设计防溺水标语或张贴展示优秀作品,在乐趣中学习。
差异化教学 低年级“知危险”、中年级“会避险”
防溺水教育是该校系统化安全教育的一部分。为让安全教育常态化,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实行每天一分钟安全教育、每周安全一讲评、每月一次安全教育主题。每学期不少于两次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自救自护等安全教育培训。放学前由班主任强化当日安全提示,比如,雨天上下学时按照学校要求穿雨衣,路滑不打闹,水边玩耍要报告。
“在升旗仪式‘安全微课堂’上,交警李欣阿姨会展示正确佩戴头盔的方法,以及未戴头盔酿成的交通事故,结合真实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学校开设了丰富的安全教育课程,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四年级五班的学生金尚鋆说。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该校在安全教育中采取了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低年级重在“知危险”,中年级重在“会避险”,高年级重在“能自救互救”。在低年级课堂,大量使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儿歌、童谣、绘本故事进行教学,比如,用《防溺水儿歌》、红灯停绿灯行的口诀、认识消防车和消防员形象的图片;在课堂上模拟过马路场景、陌生人搭讪情景,让小朋友扮演小交警、小小安全员;学习正确拨打紧急电话,练习清晰说出自己的名字、家庭住址和家长电话。
针对高年级学生,老师会深入地讲解相关科学原理,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场景疏散演练。应急教育进校园或家长课堂上,学生分组学习并模拟操作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
学校每月组织一次不同主题的应急演练,对于提升学生的自救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存技能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逃生步骤,如地震的伏地、遮挡、手抓牢或火灾的弯腰、捂鼻、低姿快行是容易的,但在真实的恐慌、混乱环境中能否正确执行是另一回事。演练模拟了紧张感和混乱度,如警报声、烟雾模拟,迫使学生在压力下实践所学,将书本知识转化为面对突发危机时的肌肉记忆和下意识动作。”学生管理中心主任郭海申告诉记者。
记 者 手 记
安全教育是对生命的温暖守护。当安全教育从说教变为体验,从课堂走向生活,这些“安全小卫士”收获的不只是技能,更是一生受用的安全素养。这样的课程,正是给孩子们最好的暑假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