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任城)
《济宁晚报》用细腻深情的笔触,书写着孔孟之乡的城市日记。它讲述着三孔儒风里的春秋往事,吟诵着太白楼畔诗仙的豪迈诗篇,既有对运河帆影的激昂高歌,也有对竹竿巷竹影的温柔低唱。当声远楼的第一声晨钟敲响,带着墨香的报纸便会及时送达千家万户。它不仅记录着城市的岁月变迁,也见证着我的人生时光。
《济宁晚报》内容丰富,每天围绕不同主题展开。从田间地头的乡村振兴,到社区角落的百姓生活;从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到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从少儿教育的创新探索,到老年康养的暖心服务;从科技前沿的突破,到经济建设的成就,都在报端得以深入展现。
我与《济宁晚报》的缘分,始于工作后,科室订阅的《济宁晚报》成了我的“精神食粮”。每当闲暇时间,我总会第一个跑到传达室,迫不及待地翻开带着新墨浓香的报纸,将喜欢的文章仔细剪贴下来收藏,那些优美的文字,如春雨般滋养着我的心灵,也点燃了我的文学梦。我开始尝试写作,在网络平台发表了不少文章。
去年秋天,我参加了悦享银铃读书会开展的“情满四季·金秋”征文活动,一首描写秋天的小诗获得了三等奖。这是我首次在纸媒发表作品并获奖,内心满是欣喜与感激。感谢《济宁晚报》,为文学爱好者搭建了优质的交流平台。无论是周一的“百姓写手”、周二的“我的读报故事”,还是周三的“济宁老年周刊”,总能看到熟悉文友的佳作。在网络与电子产品盛行的当下,晚报依然坚守着这块文化阵地,这份担当与情怀值得我们敬佩与尊重。
《济宁晚报》是家乡的日记,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日记”,在阅读中感受它的四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