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艳茹 通讯员 马春霞
近日,济宁市图书馆展出一批珍贵水利古籍,包括《山东全河备考》《山东运河备览》等稀见文献,揭开明清时期山东运河与黄河治理的神秘面纱。这些古籍不仅详细记载了古人如何“驯服”河流、保障漕运畅通,还收录了精美河道地图、工程预算甚至“水利黑科技”。
接下来,记者将通过这些泛黄的纸页,带大家感受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治水情怀,了解古代工程师如何用智慧解决“南粮北运”的超级工程难题。这批“穿越”300年的治水档案,将带你用全新视角认识大运河——这条流淌在书本里的“活态文化遗产”。
《山东全河备考》
叶方恒,江苏昆山人,官至山东济宁道。
《山东全河备考》为康熙十九年刻本,为叶方恒监理山东河道时所作。书中记载山东运河兴废及黄河修防事宜,全书共四卷,卷一图志,首列运道南北全图,五水济运图、山东诸全图,共19幅;卷二河渠志,论述运道兴废略、泉源诸派考、坝闸建置事宜,以及黄运相关始末等;卷三职制志,记录职官沿革,夫役定制;卷四人文志,录河槽名臣、漕河名疏及修建议文。该书对运河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是研究运河史、水运史及水利工程技术史的重要资料。
《行水金鉴》
傅泽洪,清朝官员,官至江南淮扬道按察司副使。
《行水金鉴》由傅泽洪主编,为雍正三年刻本,共一百七十五卷,馆藏一百三十卷。卷首冠图一卷,图后附有说明文字,正文以河水、淮水、汉水江水、济水、运河水为序,分而述之。该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文献资料汇编,书中对江、淮、河、济四渎及运河之兴废疏塞,以时代次序,广泛辑录《禹贡》《水经注》《河渠书》《沟洫志》,各种帝纪臣传有关河务者无不登载,为后世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学人誉为“凡讲求水政者,莫不奉为圭臬”。
《山东运河备览》
陆耀,历任户部郎中、登州知府、山东运河道等职,官至湖南巡抚。
《山东运河备览》为陆耀所撰运河工程专志,文图并茂,考订详明。全书共十二卷,卷一、卷二为《沿革表》和《职官表》,以年表形式分别记述至元十六年至乾隆四十年的运河工程沿革和主要官员姓名等;卷三至卷八从南向北,依次记述泇河厅、运河厅等河道的水利工程和航运管理;卷九是经营管理的专篇,主要内容为挑河事宜、钱粮款项等;卷十治迹,以人物为主线,记录元代以来运河的开凿大事;卷十一、卷十二辑录名论,收集了前代名人关于治河的言论。该书成书于乾隆四十年,内容丰富,是研究山东运河的重要史料。
《畿辅水利议》
林则徐不但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经世学者,他对直隶水利的主张与实践,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畿辅水利议》为林则徐所撰,馆藏版本为清光绪二年刻本,全书共两册,馆藏两册全。该书目次为总叙,总叙后为目录,最后是畿辅水利议的正文十二门,每一门中大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林则徐采用史官辑录之法,裁缀集句而成的文献,包括历代正史中的列传、河渠志、水利专著、地方志书等,资料来源十分丰富,共计有60余种;第二部分是林则徐的案语,是其对第一部分的点评、思考和看法。该书所蕴含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依然具有时代意义,值得后人尊敬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