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6日
第03版:第三版

融入济宁元素与校园记忆

创作孔孟少年专属的文创产品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艳茹

通讯员 翟珂文 薛慧慧

“我们设计的济宁印象冰箱贴,选取声远楼、太白楼、通信大厦、孔庙大成殿、济宁夹饼、甏肉干饭等形象与现代最流行的文创产品冰箱贴结合在一起。希望能把‘看得见的风景’和‘吃得着的乡味’,通过最潮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外地人通过冰箱贴认识济宁,让本地人用冰箱贴回忆济宁。”6月12日,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总校区初一·九班李姝言说。

近日,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文创作品正式发布,由学生自主创作的艺术作品惊艳亮相。这些凝聚着孔孟文脉与青春创意的作品,不仅是美育教学的丰硕成果,更成为校园文化浸润、评价改革创新的生动注脚。

设计剪纸帆布包 “剪”出中考斗志

“美育塑造的不仅是审美眼光,更是一个民族未来建设者的精神气象与生命格局。美育之于青少年,如春风化雨,既滋养审美灵性,又锻造精神品格。”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安波说。

在此次展出的众多文创产品中,电影哪吒剪纸帆布包和济宁印象冰箱贴十分吸睛。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总校区初三·六班盛羽菲告诉记者:“电影哪吒剪纸帆布包的灵感来自2025年最火电影《哪吒2》。用剪纸技法塑造了哪吒的张扬、热血形象,虚实交错间展现剪纸‘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技艺精髓。《哪吒2》里打破天命的热血形象,让学生想到备战中考时要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儿!”盛羽菲希望通过千年剪纸技艺能让最潮电影形象“中国味”更浓。

“济宁印象冰箱贴,是将我的手绘稿数字化后,结合激光打印和亚克力技术制成的。”李姝言告诉记者,“在美术老师讲授的《丹青溯古·笔意济州——济宁文化地标主题书画研创课程》上,我们学习了济宁风貌和绘制方法,通过搜集整合素材,在课程中完成作品的原稿绘制。后来,学校举办了‘书画传情,共绘家乡美’主题书画展,精选100余幅佳作,通过PS、Procreate等软件提取核心元素,转化为矢量图案。最后,学校与线上工艺坊合作,将设计稿应用于书签、文具、帆布包、抱枕、水杯等载体。”

记者了解到,本次发布的文创作品分为非遗技艺焕新篇和数字科技赋新篇。其中,非遗技艺焕新篇以蓝染、剪纸、传拓、书画等传统工艺为载体,学生用传统美术技法手工打造,将非遗与文化产品深度融合;数字科技赋新篇则是通过AI设计、PS软件等技术,打造附中校园钥匙链、济宁地标建筑书签、孔孟文化抱枕等作品。用数字语言讲述传统文化,彰显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表达。作品以附中校园生活和济宁印象为主题,实现校园记忆与城市文脉共生共美。

深化美育改革 开设非遗校本课程

“以前觉得美术作业交完就结束了,现在作品可能变成全校追捧的文创,创作时一笔一画都格外认真。”李姝言告诉记者。学生通过课堂表现、作品质量、策展贡献获取积分,可兑换限量文创产品,这种将过程性评价、作品成果、成长激励三维绑定的机制,正是学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创新实践。

据蓝晒、蓝染文创展品指导老师李芳介绍,蓝晒工艺的《附中学子》系列作品、剪纸作品《儒风雅韵》剪纸长卷、书画作品《济宁印象》等优秀文创产品得益于学校开发的“三级进阶”美育模式——基础层传承非遗技艺、进阶层融合数理知识、创新层对接AI设计,形成独具特色的美育培养链。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开设蓝染、剪纸、传拓、书法、绘画、篆刻等6大非遗校本课程。在蓝染课堂中,学生执蓝染之笔再现运河波光,传拓课堂中学生握传拓之纸复刻汉画神韵。在以武氏祠“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画像为范本制作版画时,学生需考证服饰纹样背后的礼制思想,在技艺中读懂“何以中国”。一针一线缝制扎染方巾,一剪一刻传统纹饰,于细微处养成“敬事而信”的工匠精神。

“拓印校园青华洞石碑时,我突然发现运河文化不再是宣传标语,而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这种‘手触历史’的沉浸式学习,让抽象的文化符号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初二学生张铭谦感慨道。国潮新春民俗作品展、巧手启智手工作品展、影像节、创客节等一场场精彩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融通、思维跃迁。

“未来,我校将开发《孔孟智慧与当代生活》《运河文脉中的美学密码》等跨学科课程,将仁义礼智信融入美术课堂,让学生在技艺习得中体悟儒家精神。鼓励学生设计太白楼、运河古桥等文创产品,在校内打造线上非遗美术馆,定期举办少年匠人市集,使校园成为城市文化活力源。”安波说。

2025-06-16 融入济宁元素与校园记忆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05743.html 1 创作孔孟少年专属的文创产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