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第05版:第五版

济宁智造·共创美好未来

智领健康 生命绽放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茜茜 通讯员 周静

当机械臂跳起“微米级芭蕾”,当3D打印舒展折叠的脊柱,当AI穿透影像锁定病灶——孔孟之乡的医疗革命正悄然兴起。科技与仁心在此交融,算法织就的诊疗网络跃动着人性温度,智能触角传递着生命尊严,共同勾勒济宁智慧医疗的新图景。

1 智能手术:机器人主刀背后的“隐形之手”

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场特殊的手术正在进行:四只灵活的机械臂在患者腹腔内精准操作,分离、缝合、止血一气呵成。主刀医生王超坐在两米外的控制台前,通过3D高清影像系统精准指挥机械臂完成每一个动作。

这是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大奇”的日常,自2021年落户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来,这位 “钢铁医者”已助力泌尿外科、肝胆外科等6个科室完成600台高难度手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引入,颠覆了传统外科手术模式。”在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王超看来,机械臂的自由度关节不仅能模拟人手腕动作,更能超越人手极限;10倍放大的三维视野让医生清晰辨别神经血管走向,将前列腺癌手术的尿控功能保留率接近100%。

“过去患者术后需卧床一周,现在次日即可下床。”王超解释,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效率上,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出血量,真正实现了“小创伤解决大问题”。

2 3D打印:为“折叠人”重塑生命脊梁

2021年4月30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戴尅戎院士团队合作,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济宁分中心,成为济宁首个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平台。如今,3D打印技术已覆盖医院急诊外科、脊柱外科、骨关节外科等20余个临床科室,应用于术前规划模型、手术导板、定制康复辅具及个体植入物等领域。

当41岁的邵敏霞以150度折叠姿态被推进手术室时,医院医疗团队面临一场“生命力学”的终极挑战。强直性脊柱炎让邵敏霞蜷缩20年,身高仅90厘米。借助3D打印技术的精准建模, 脊柱外科主任医师吕超亮和团队在虚拟空间反复演练截骨方案:通过双椎体3级截骨术,如拆除承重墙般打断两节椎体,逐步矫正畸形,再以金属钉棒稳固脊柱。在9小时的手术中,3D打印模型成为“导航图”,帮助医生在密集的神经血管网中开辟安全路径。术后第11天,邵敏霞以150厘米的身高重新平视世界,这场“折叠人生”的重塑,印证了智能技术对复杂病例的破局之力。

如果说脊柱外科的突破展现了3D打印的力学重塑能力,那么在颌面修复领域,这项技术正在书写新的精准传奇。

65岁的姬大爷因牙龈疼痛持续月余,确诊为恶性程度极高的鳞状细胞癌,肿瘤已侵犯口底肌群,若继续扩散将危及呼吸。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周晓清和团队经评估后,决定采用3D打印技术实施下颌骨肿瘤切除及重建手术。作为鲁西南首例高难度下颌骨重建手术,团队术前通过数字化扫描构建患者下颌骨模型,定制3D打印导板;术中依托导板精准切除肿瘤,并根据模型对移植的腓骨进行塑形固定,使移植骨与原生下颌骨完全吻合,同步实现病灶根除与面部外形修复。“3D导板就像手术中的‘定位器’,确保截骨和塑形精度达到 1:1 匹配。”周晓清介绍,该技术显著提升了手术安全性与术后美观度,患者面容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

据悉,截至2024年底,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3D 打印技术已累计服务患者6000余例。从脊柱矫形到颌面重建,从骨科定制到器官模型,3D打印技术正以毫米级精度重塑医疗边界。

3 AI赋能,探索未来医疗新边界

2025年3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引入DeepSeek技术,完成智能导诊系统的本地化部署,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就诊指引。在DeepSeek引发全民AI热潮之前,人工智能已悄然融入医院诊疗全流程。以医学影像科为例,肺结节智能分析系统极为高效,短短5秒内就能完成胸部500至600幅薄层图像的肺结节筛查,早期肺癌检出率因此提升了23%。宫颈液基细胞学AI辅助诊断技术同样成绩斐然,病理诊断准确率突破99%。

在这场医疗革新浪潮中,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已悄然蜕变为“未来医疗实验室”。通过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的心磁成像技术装备研究,试图高灵敏地捕捉心脏功能早期异常导致的极弱磁场信号变化,为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提供预警新维度;联合四川大学研发的脊柱外科AI术中识别系统,可实时标注神经位置,提升手术安全性;与南方医科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共建的神经外科腔镜模拟训练系统,正为“超显微手术”培养新一代人才。这些创新实践犹如精密齿轮,共同驱动着医疗科技的进化时钟。

2025-04-25 济宁智造·共创美好未来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02023.html 1 智领健康 生命绽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