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茜茜 李姣 马锐青
“哒、哒、哒……”4月14日上午8时,济宁学院附属小学的操场上回响着整齐有力的脚步声。一队身着藏蓝色特警制服、佩戴白手套的升旗仪仗队队员,肩擎鲜艳的五星红旗,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行进在春日朝阳下。随着“升国旗、奏国歌”的口令划破长空,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由特警队员组成的护旗方阵以挺拔的军姿、标准的军礼守护国旗冉冉升起。“看到特警叔叔像钢铁战士一样护卫国旗,我感觉热血在胸膛里不停翻滚!”五年级学生张明远说。
升旗仪式结束后,特警队员现场进行了防暴装备展示、战术射击演练及警用枪械操表演。身着防暴盔甲服的特警队员率先登场,这套覆盖全身的防护装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特警讲解员介绍说,它专用于处置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是守护城市安全的 “移动堡垒”。队员们刚劲有力的劈击动作,赢得学生们的阵阵掌声。随后,身披伪装神器 “吉利服” 的狙击手登场,特警讲解员揭秘这种服装能通过模拟植被实现高效隐蔽。狙击手随即以立姿、跪姿、卧姿三种射击姿势,展现 “一击制胜” 的专业素养。活动高潮由突击队员掀起,他们身着多功能战术背心,手持 95式突击步枪,现场演示六种战术动作。战术背心上的弹夹、对讲机等装备随动作铿锵作响,行云流水般的配合尽显反恐处突的 “尖刀力量”。
“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我校选定‘童心系国防 共筑强国梦’作为升旗主题,将国防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有机融合。”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工会主席孔慧源告诉记者,学校创新推出“国旗下的思政课”,通过“三化融合·双驱联动”模式重构传统升旗仪式。该改革以“班级轮值制”为运作核心,每周由不同班级自主策划、全体学生深度参与,将常规流程转化为浸润式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仪式的有机融合。升级后的升旗仪式凸显三大创新维度:以情景化场景搭建沉浸体验、用儿童化语言重构价值表达、借故事化叙事激活情感共鸣。在运行机制上构建“双主体共创”体系——学校锚定教育方向把控内容规范,师生协同开发多元呈现形式,既保障思政教育的思想深度,又释放参与主体的创新动能。值得关注的是,课程实施中形成了“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校方统筹规划月度德育主题框架、班主任与家长组成创意智囊团进行内容编排、引入社会机构的专业资源支持,每次升旗仪式既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舞台,也是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载体。
“本次特警进校园活动,是由济宁日报社联动特警支队促成的沉浸式教育,我们还邀请博物馆讲解员讲述运河文化、组织书画名家现场挥毫泼墨,并安排非遗传承人进行剪纸等展演,让升旗台成为联通社会的教育窗口。”孔慧源说。
近年来,济宁日报社深入贯彻 “党报进校园”工作部署,精心策划新闻采风、社会实践、阅读写作等主题活动,通过 “行走的课堂” 引导青少年用童眼观察社会变迁、用稚笔记录成长故事。如今,济宁市小记者团已构建起集采访实践、素养提升、思政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通过持续将优质活动送进校园,为青少年打造浸润式成长空间。这种“发现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的特色实践模式,成为我市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亮丽名片。
扫码看视频
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