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万德龙
春天的夜晚,屋外仍是凉风阵阵,小孟镇敬老院的屋内却是温暖如常。张昭红一边细心地帮老人穿衣梳洗,一边和老人聊着家常,屋内不时传出阵阵欢笑。
从1985年到现在,张昭红在敬老院已经工作40年了。那年她27岁,孩子年幼,正是需要母亲照顾的时候,但她毅然决定去照顾敬老院的孤寡老人。
歇不下的脚步 放不下的牵挂
敬老院里的老人,是张昭红放不下的牵挂。十多年前,丈夫和母亲先后患重病,需要人照顾,她也想尽为人妻子、为人女儿的责任,但一想到敬老院里还有许多需要照顾的老人,她还是决定舍小家、顾大家。她叮嘱儿子和儿媳:“这里的老人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也有70多岁,大多都无儿无女,更需要照顾和陪伴,家里的事情你们要多分担一些。”
就这样,白天她将亲人托付给儿子和儿媳照看,晚上下班回家再照顾自己的亲人。
后来,丈夫和母亲先后去世,可婆婆又患病卧床。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给婆婆按次数分好每天要吃的药量,伺候婆婆如厕,为婆婆洗完衣服、做完饭后,再匆匆骑车赶到敬老院上班。敬老院离她家有16里路,她每天骑车奔波于两地之间,一边照顾着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一边挂念着自己的亲人。
孙子们相继出生,儿子和儿媳也多次劝她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但都被她拒绝了,原因只有一个——放心不下!她经常说:“我们终将老去,我现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尽一份力,给无儿无女的老人一个温暖的环境,以后也会有人像我一样。”
对每一位老人的身体状况都了如指掌
敬老院的工作琐碎、繁杂,要求高、待遇低,她却从不抱怨,没有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回累。她任劳任怨,始终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把这里的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近四十年的时间,她照顾过的老人已有数百名。
敬老院里不乏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老人,日常起居需要更加用心,定期翻身、拍背祛痰、按摩四肢等。对于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张昭红为老人穿戴尿不湿的同时,细心的在老人身下铺一块小一点的床单和棉垫,每天清理两到三次,以防老人身体生疮。可即使是这样,被褥也总会不可避免地弄脏,张昭红便帮老人洗床单,晴天就晾到院里晒,雨天就帮他们烘干。夏天天热,她经常给老人擦洗身体,冬天推着轮椅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洗澡擦身,风风雨雨从未间断。
她一刻不停地穿梭在老人中间,对每一位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脾气性格、兴趣爱好等都了如指掌,甚至老人一个眼神的细微动作,她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老人们见到她就像见到亲生闺女一样高兴,有什么心里话也都愿意和她说。当问起这些年与张昭红的感情时,敬老院的老人们会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有红每天陪着,日子也觉得温暖了。”
每当老人患病,她会拿出工作记录本记好每个人吃药的时间,像准点报时器一样按时给老人喂药。每当有老人离世,张昭红都非常难过,一边收拾老人生前的衣物,一边回想与老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总是忍不住痛哭流涕,就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她经常说:“我在照顾老人,老人也在陪伴我,我们的感情已经超越了血缘。她们就是我的亲人。”
她是老人们的“好闺女”
和老人相处,张昭红总结了一些小诀窍。“俗话说,‘老来小’,人越到老年越像个小孩,就得多哄着。”张昭红会自己设计一些趣味活动,茶余饭后和老人们在一起下棋、打牌、跳广场舞,与他们聊家常、晒太阳,丰富老人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可以预防记忆力减退。每当村里有电影放映和唱大戏的时候,张昭红总会搀扶着老人前去观看,老人们的日子过得开心又惬意。张昭红还细心地将老人们的生日记下来,每每给老人过生日,总会准备大大的生日蛋糕,和老人们一起度过开心快乐的生日宴。
从年轻时就开始照顾,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如今,张昭红也60多岁了,到了需要人照顾的年纪,但她仍在坚持,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些孤寡老人。提起张昭红,这里的老人满是夸赞。多年的贴心照料,老人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们经常感慨:“我们这么大年纪,多亏了昭红一直不嫌弃地照顾,她就像我们的亲闺女一样。”张昭红听到后却笑着说:“其实没什么,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
张昭红说:“只要老人还需要我,我还有能力照顾他们,就不会离开敬老院。我会尽自己所能让他们在有生之年过得更加幸福、安康。这是我对老人们的承诺。”
记者短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张昭红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给“孝老爱亲”注入了新的含义,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多关心、多关爱老年人群体,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感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怀和温暖。她长久以来的善行义举,化作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带动着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