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上午,山东健康益寿光年济宁护理院总会飘出悠扬的歌声。带领老人们从羞涩哼唱到自信开嗓的,是济宁老年大学声乐研修班的学员杨静。这位公益课程讲师,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学员”到“师者”的蜕变,更以歌声为纽带,为养老院的老人织就了一张温暖的精神之网。
2021年,杨静走进济宁老年大学文化馆分校声乐研修班,师从王建华老师。本是为圆年轻时的音乐梦而来,杨静却在这里收获了更珍贵的精神财富。“王老师总说‘艺术修养要以德为先’,她带病坚持上课的身影,对待每个音符的严谨,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艺术追求。”谈及老师,杨静眼中闪着光。这份感动化为动力,零基础的她从识谱开始苦练,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发声技巧,手机里存着上百条课堂录音。
随着演唱水平提升,杨静开始活跃在校内外舞台。一次社区惠民演出后,护理院老人默默拍手跟唱的画面,让她萌生了新想法。去年,杨静通过层层选拔成为济宁老年大学公益讲师团成员,每周五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护理院活动室。“跟着杨老师学了以后,我现在能唱完《茉莉花》了。”78岁的李奶奶告诉记者。
“叔叔阿姨们从唱不好,到我想唱,再到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歌声,每一步都见证了他们对学习的坚持与热爱。”杨静说,对于这样的结果,她很欣慰,感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让养老院的老人们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但我的内心却感到了富足和愉悦”。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