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俭一笑,嘴咧得更大了,他说:“莫急,先给我弄点儿吃的,一天没吃东西,饿坏了!”
这时候晚饭也做好了,郭影秋带着李公俭打了一碗乱炖的青菜,拿了两个窝头,蹲在地上吃饭。李公俭来不及说话,风卷残云,吃得很快。他吃完饭,抹抹嘴,摸摸肚皮,说:“哎呀,真舒服!总算喂饱肚子了,我来给您讲讲我和我们沛县的情况吧。”
1913年,李公俭出生于沛县城西千秋乡小朱庄村,家境殷实,以至于他能够在远近闻名的千秋乡小学读书。后来一场变故改变了他和全家的命运,1925年,他12岁那年,他的哥哥被军阀绑架,家里拿不出高额的赎金,竟然被军阀残忍分尸,悬挂于陇海线上的萧县黄口车站,此后父亲伤心去世,李公俭因为和欺负他家的人打架,嘴角留下了一个向上的豁口,似乎永远都在咧着嘴笑,人称“豁嘴李”。14岁那年,因为家里交不起苛捐杂税,作为户主的李公俭被捕入狱。从监狱出来后,16岁的他被学校里一名地下党员发展入党,成为沛县早期的党员之一。17岁的他又因为“共产党嫌疑”而被逮捕。当时,沛县边里的宋庄富户张光中、苗宗藩合伙在本村建了一所小学,因为距微山湖很近,名字就叫望湖乡村师范小学,简称望湖小学。张光中因为学校不使用国民党统编的教材,有“共党”嫌疑,第一次被逮捕入狱,恰好和17岁的共产党员李公俭住在一起。李公俭抓住机会向张光中宣讲革命道理,张光中在狱中加入了共产党,让国民党的监狱成为共产党干部的培训基地。
1931年,李公俭、张光中一起被释放。张光中受组织派遣,来到微山湖东岸的夏镇发展党员,他又发展了外号“湖上飞”的湖民张新华、商贩姜友吉、船老大王志成和他的弟弟王志美、儿子王吉善等50多人入党。
张新华1909年出生,是微山湖东岸的夏镇三孔桥人,从小光着屁股在微山湖里摸鱼捉虾,人非常机灵,外号“湖上飞”。他在三孔桥小学读书时就有反帝反封建思想,经常组织读书会,读进步书籍。1932年,张光中发展张新华为地下党员,并派张新华打入津浦铁路上的沙沟东站当路警,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王志成、王志美是亲兄弟,王吉善是王志成的大儿子,他们一家人的祖籍在微山湖畔的汇子村(今属微山县傅村镇),因生活所迫,随父亲逃荒至夏镇西南的西楼村,在荒滩上开垦了一点土地,主要以捕捞鱼虾为生。全家靠勤劳节俭,逐渐有了点积蓄,造了一艘大船,加入微山湖渔民“四大帮”的中大船帮,进行长途贩运。
长期以来,为了讨生活,微山湖渔民自发结成“四大帮”,分别是网帮、箔帮、罱帮和大船帮。网帮以拉网捕鱼虾为主,春秋两季使用大拉网,冬季则多用小二网,其余时间使用刺网、扳罾、下丝网等方法逮鱼;箔帮,又称枪帮,主要在春夏秋三季使用箔进行捕鱼,秋冬季节则进行猎雁猎鸭等活动,此外还采用下篮子、下卡子等方式进行捕猎;罱帮是渔民中最穷苦的一类人,他们以小船和罱为生,常年在湖上捕鱼;大船帮,也称为卖载帮,其特点是船大、网大,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水大时,他们使用大船张帆拖起大网捕鱼;水小时则装载运输北方的煤、沙、麦等物资,从微山湖中的运河直达江南,返回时则带来江南的米、茶、竹制品等。为了对付运河上闸官的盘剥和湖匪的抢劫,船民们结伙为帮,几十艘乃至上百艘货船统一行动。
王志成的父亲是大船帮的首领,他在闲暇时还办起拳房,请来拳师,教授孩子们学武功,以免外出时受欺侮。王志成受父亲的影响,性格刚直、待人热情。因此,他在江湖上的朋友很多,威望很高,被尊称为“王老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