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胜男
“我们先用即梦软件导入参考图,再输入‘沙滩小岛’的关键词,等待DeepSeek帮助我们生成文案。”3月18日,在济宁老年大学AIGC智能应用班的课堂上,职业技术学院的赵晨贺老师将电脑屏幕投映到75寸的多媒体屏幕上,他的操作被放慢到0.5倍速,台下30位“银发学生”同步操作,不时举起手机录像。这是济宁老年大学首批专门面向老年群体的AI系统课程,涵盖文生图、文生视频、老照片翻新、数字人制作、AI防诈等数十个模块。课程火爆程度远超预期,原本计划招收60人的两个班级,在开放报名几分钟内即告满员。
与时俱进 AI重塑的晚年生活图景
“照片传上去了,是不是在这里输入关键词?”今年就要退休的王仰云正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一边操作,一边询问身旁的老师,随着指尖轻点,一组“阳光沙滩、碧蓝海水、椰林树影”的提示词跃入对话框,三秒后,一幅梦幻的海洋小岛全景图便出现在屏幕上。班长王仰云说,自己之前和其他老年人一样,因为想锻炼身体,而报了太极拳班。“人年纪大了都希望身体保持健康,但是进入到济宁老年大学后,认识到身体好的同时,头脑也一样要保持清醒敏捷,这样才能思维活跃,一直年轻,所以就报了AI课。”王仰云笑着对记者说。
“我觉得不论什么年纪,都要与时俱进。我马上就要退休,不管以后能干什么,即便是看孩子,我也能给孩子拍视频、拍照片,这个AI技术也用得上。”王仰云说,虽然她的足迹无法走遍所有地方,但她可以借助AI了解世界。“多学一点,以后和孩子们交流也有话题,如果年纪大了就什么都不做,很容易被社会边缘化,DeepSeek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得支持,世界的发展我们也想看看,我的基础虽然不好,但我会尽最大努力往好处学,如果连孙辈的玩具都看不懂,还怎么陪他们成长?”这位新任班长的话道出了多数学员的心声——在数字化浪潮中,老年人拒绝成为“科技孤岛”。
“昨天的新闻里还讲到了AI养老机器人,现在利用AI养老已经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肯定要紧跟潮流,先学会它,再好好地利用它。”68岁的潘越说出了自己学习AI的初衷,据课程设计显示,62%的教学案例聚焦了智能旅游、安全防诈等适老场景。
智慧助老 轻松跨越数字鸿沟
3月11日,济宁老年大学专门举办了以“数智赋能 AI同行”为主题的公益讲座,济宁AIGC产业联盟秘书长赵华在公益讲座中演示了AI的基础运用,输入症状描述,AI家庭医生生成个性化健康方案;输入旅游地点,AI自动生成旅游攻略。“这不是取代人类,而是创造新的晚年生活方式。”赵华告诉大家,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本地化适配,让技术门槛降至对老年人友好的级别。
济宁老年大学的创新不止于课堂,济宁老年大学副校长李宁向记者展示的智慧校园蓝图令人瞩目:DeepSeek系统即将接入教学管理平台,AI助教可自动生成课程总结,大厅里的机器人“志愿者”能为学生指路,教师利用AI备课效率提升40%。“我们要打造的是终身学习的数字生态。”李宁说,该校将探索推进“老年教育+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学、助教、助管、助研,同时,发挥老年大学终身教育功能,通过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推进“智慧助老”行动开展,帮助老年人成为智能时代的参与者、受益者,为“积极老龄化”注入科技动能。
这种变革正在产生涟漪效应。在“2025全市老年大学DeepSeek培训会”上,44岁的手机摄影教师阮晓丹学会了用AI生成课程教案,“以前写教案要花几个小时,现在输入课程关键词就能搞定。”据统计,接受培训的教师使用AI工具的比例已从7%跃升至89%。
这场银发族的“数字觉醒”正在打破固有认知。“衰老从不是放弃学习的理由。”赵晨贺老师指着教室里银发学生的作品说,“你看,当老人们用AI创作出第一个数字作品时,眼里的光芒和孩童得到新玩具时一模一样。”在这个课堂上,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承载生命温度的桥梁,连接着过往的智慧与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