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薇(吉林)
对于一种相识,有时,我常用倒叙的方式,来记录感情的长度和浓度。而对于这里,对于九台而言,从哪一天写起,或者从哪里写起,任你用加法去计算,抑或是用减法来梳理,这些在它刷新的从容淡定里,似乎都不重要。
在意念流转之间,大巴顺着那条蜿蜒的黑丝带,驶入了前往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的乡村公路上。远处,绿树掩映下的村庄,在车辆的行驶中时隐时现。盛夏的红光村,一片片绿浪翻涌的稻田,用绿意环绕着错落有致的屋舍,极尽妩媚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不断地变换着景致。
天气仿佛与人相知,它饱含深情地用它自己的方式迎接着人们的到来。碧绿的稻海和屋舍经过雨水冲刷,在雨水洗过的日子里静默时光。面对我的到来,它不言,我亦不语,偶尔会在眼波流转之处,在灵魂的对视里彼此对坐,以特殊的方式倾心交谈。
思绪在往事中穿行,当我远离人群,缓缓地行走在干净的村路时,不远处,门檐下的木凳子出现在我的视线中,刚好可以搁置一下我目前的情绪。几个乡村女子正坐在一起,用她们的方言在热烈地交谈着,时不时地会有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夹杂在情感认同后的交流中。偶有几丝风掠过,将她们的欢声笑语推移向远方。听着她们的笑声,我仿佛得到了一种巨大的安慰,这算不算我与她们之间的一种交融。
乡村里的女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她们的情感、光阴和命运,便牢牢地植根于乡村的泥土之中。此刻的光阴,正不厌其烦地倾听着这里的一切声音,用它厚重的深情刷新着与这里息息相关的所有细节。起身的时候,我已明白,女人们脸上的笑容以及言谈之间的满足,其实就是在解读时代的缩影,解读在这个村庄里,关于幸福的那一部分。
夜晚,入住氿遇山居。当四通八达的乡村柏油公路通向氿遇山居的时候,丰腴、平坦、顺畅……一系列的词汇此时都焦急地竞相从我的脑海中涌出,急切地集体出走,拥挤着来与这个美丽的村庄深情对接。远处的山,近处的水,别致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傍山而居,门庭上的“氿遇山居”便是这里醒目的路标。
走进大院,幽静清新的自然环境,掩映在绿水青山中的农家别墅,整洁舒适的农家小院,这一切都在静谧中迎接人们的到来。我停下迟疑的脚步数了一下,24座别致的农家别墅,它们坐落在24座充满生态自然气息的小院里,每一个小院的一分菜园里,都种着时令的瓜果蔬菜,生态、自然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我早有耳闻的长春市九台区土门岭街道马鞍山村吗?如不是此时的自己置身其中,我仍然不敢相信这里的真实,这就是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吗?
芒种、小满……那些熟悉又好听的词汇,组合成民宿各个房间的名字。土炕、辣椒、玉米、充满乡土气息的碎花桌布……我没有喝酒,却醉在了悠悠的乡愁里,在乡情、民风和青山绿水之间,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傍晚,在氿遇山居,我一直在记录行走的方向,却单单迷失在了氿遇山居里。是的,我就是在思索的行走中,在这里迷路了。
在写满自然和谐的1号院里,我在氿遇的美好里遇到了她。这是一个全身都散发着光芒的姑娘,恬静的外表下,怀揣着干净的梦想。曾经,在毕业之初,带着诗与远方远走天涯。在与她的一路行走中,与她一起回顾着村庄的前世今生。她以不知疲惫的热情,以她的成长为主线,情感生活为辅线,向我娓娓讲述着马鞍山村的故事。从原本走在其中,让人灰头土脸的坑洼之路,到平坦、顺畅的柏油村路;从原本不起眼的老旧村落,到秀美生动的乡村画卷;从文化贫穷的思想意识,到自然和谐的村风村貌;从生活在别人的城市打工,到回归自己的家园执着坚守……在这些村庄的传说里,经过她的唇齿述说,透露着这个村庄的旧时况味和精神改写。
远处的群山,在静默中倾听着村庄的过往,凝视着山下和谐的自然人文美景,回忆着那些有名字的泥屋,与没有名字的大山相依为命的曾经。沉默的光阴正将往事打成捆珍藏,在脱胎换骨的山村里,正在慢慢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