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7日
第02版:第二版

心光破寂 琴瑟燃明

86名特殊学子奏响千年雅乐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茜茜 通讯员 马仪

日前,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六楼礼堂内琴瑟和鸣,由济宁市残联和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联合组织的《孔庙雅乐》精彩上演。舞台之上,编钟、柷、敔、琴、瑟、笙、箫、笛等八类十七种“八音乐器”依次鸣响,完美复现了明代祭孔雅乐《宁和之章》的宏大场景。视障学生用指尖轻轻抚过琴弦,听障学生则将手掌紧贴鼓面,凭借振动去捕捉节奏的颤动。在这里,儒家礼乐文化“中正平和”的韵律,与特殊群体的生命节奏悄然共鸣。

传统艺术被赋予包容性,激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孔庙雅乐》,这一被誉为中华传统礼乐文化“活化石”的艺术形式,集乐、歌、舞、礼于一体。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悠扬典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儒家礼乐文化“仁者爱人”“中正平和”的特点。早在2006年,它便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奏《孔庙雅乐》所使用的“八音乐器”,作为中国古老传统音乐的代表,让雅乐享有“箫韶遗响”“华夏正音”的美誉。此次86名特教学子的表演,更是动用了八类十七种“八音乐器”,让明代祭孔雅乐——《宁和之章》得以完美再现。

《孔庙雅乐》是这群孩子突破身体局限的桥梁,济宁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焦绪宾说:“雅乐仪式化的节奏,为特殊群体提供了稳定的情感框架。视障学生依靠触觉记忆乐器位置,听障学生通过身体感知低频振动,舞蹈与吟诵的编排则让肢体语言替代部分听觉表达。当传统艺术被赋予包容性的内涵,千年雅乐被激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舞台背后,是86个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演奏雅笙的段本科,是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职业一年级二班的学生。他透露,自己和同学参与《孔庙雅乐》的排练已有半年之久,许多人都是首次接触手中的乐器。虽然每周两次的排练颇为辛苦,但儒家礼乐的演奏实践却让他们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信。段本科坦言,起初吹奏雅笙时,他总感觉气息不稳,为此,他在平时特意加强气息训练。他身材较瘦,饮食不太规律,可每次排练前,他都会按时吃饭并且尽量多吃,只为在练习时拥有足够的体力和稳定的气息。

9岁的视障四年级学生郭安瞳,是《孔庙雅乐》声乐表演者之一。她身材娇小,声音甜美,与人交流时总是笑容满面,一双大眼睛望向远方。郭安瞳介绍,整个演出队伍中有16名声乐演员,最初大家一起排练合唱时,状况不断,毫无默契。但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大家逐渐找到了状态。她称,每次排练都需耗费大量精力,嗓子时常疼痛。好在老师的专业指导,教会了他们发声和调整气息的方法,如今在一次次排练中,她的声乐技巧不断提升。

雅乐是一个窗口,让外界看到特殊群体的潜能

演出结束后,济宁市慈善总会与特教学校签约成立“教育发展基金”,济宁银行、市供电公司、山东圣大建设集团等爱心企业纷纷为特教学校捐赠资金和物资,市慈善总会还向5名受助学生发放了受助金。这场融合了文化传承与社会关怀的仪式,让雅乐不再仅仅局限于舞台——它成为一个窗口,让外界看到特殊群体的潜能与尊严。

“这场《孔庙雅乐》演出,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特殊教育完美融合的生动实践,为残疾学生的未来点亮了希望之光。” 焦绪宾介绍,选择《孔庙雅乐》,正是看中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疗愈功能,以及通过结构化、包容性的艺术形式激发特殊群体潜能的能力。通过科学教学、社会融合以及心理赋能,传统艺术有望成为残疾人突破障碍、实现自我价值的桥梁。

焦绪宾说:“一直以来,市残联积极探索残疾人事业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途径,期望让更多残疾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创作与传承中,借此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参与感与价值感。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残疾人的文化需求更多关注,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力度。”

千年雅乐照亮特教之路

“儒家文化讲‘有教无类’,我们正将这种精神融入特教实践。”在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大蔚看来,济宁文化底蕴深厚,将儒家文化融入特殊教育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此次编排的《孔庙雅乐》,将儒家文化元素融入文艺节目,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彰显了孩子们追求艺术、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而捐赠活动,不仅为节目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大力推动了特教学校的发展,更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进步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排练厅,《孔庙雅乐》正焕发出全新的文化生命力。这里每周两次的常态化排练,标志着传统艺术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正从实验阶段迈向纵深发展。正如舞台上视障少年指尖流淌的琴音,听障少年击鼓时振动的胸膛,那些关于残缺与完整、古老与现代的界限,正在琴瑟和鸣与鼓点震颤中逐渐模糊。

最后一声编磬的余韵尚未消散,86名少年躬身谢幕时,台下先是短暂的寂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不仅献给穿越千年的礼乐回响,更献给那些在黑暗中执着追寻光明的灵魂。

记者手记

乐声奏响,千年雅乐与孩子们的生命律动相融,时间仿若定格。演出落幕,社会各界对特教学校的支持,暖意涌动。从孩子努力、学校用心到社会助力,这一幕幕,尽显传统文化传承之重,以及关怀特殊群体的意义。这场演出无炫技,唯真实动人,它不仅传承文化,更让每个生命在文明长河中找到专属音符。

2025-03-17 心光破寂 琴瑟燃明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199270.html 1 86名特殊学子奏响千年雅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