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5日
第03版:第三版

AI课程引爆新学期

银发学子勇闯新赛道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胜男

3月3日清晨7:50,春寒未散,济宁老年大学教学楼门前,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周新萍已早早站在门口。“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不少新学员不熟悉流程,我们得提前准备。”话音未落,已有三三两两的学员陆续抵达。校门内外,12名与周新萍一样的志愿者迅速进入状态,引导人流、答疑解惑、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银发学子的开学首日,在井然有序中拉开序幕。

据了解,本学期济宁老年大学紧跟科技浪潮,首次开设两个“AI智能应用班级”,课程涵盖AI视频制作、健康管理、借助AI工具书写回忆录等实用内容。为保障教学质量,学校引入DeepSeek,并提前两周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

从乱拍镜头到AI特效高手

上午8:30,教学楼里逐渐热闹起来。走廊里,背着古琴、提着画具的学员与举着手机拍摄Vlog的“科技派”擦肩而过,传统与时尚在此交融。

“朋友用手机拍的旅游视频像大片,我拍摄的却总像‘一锅粥’。”刚报名短视频制作班的新学员王丽霞,举着手机向记者展示从前的作品,画面里的樱花忽远忽近,人群遮挡主体,构图杂乱。“我刚上了半小时课,课堂上讲的都是干货,老师刚才教了景深控制和运镜节奏,我才知道拍孩子跳舞不能只追着人跑,要先用广角定场景。”王丽霞兴奋地说,“我现在很有信心,等我学会了,家庭聚会、春游踏青都能留下‘电影感’画面,朋友圈收到的赞肯定暴涨。”王丽霞说,听说学校开设了AI课程,等她短视频制作入了门,也要报名AI课程学一学。

郑茂云是校园里的“跨界学霸”,2020年以来,她先后攻读古琴、瑜伽、手势舞等课程,上学期又迷上短视频制作。“以前觉得特效是魔术,现在自己也能‘变’了。”郑茂云掏出手机开始为记者演示,在一段古琴演奏视频中,花瓣随琴声飘落,字幕逐句浮现。“这是用关键帧做的追踪效果,我研究了3个晚上。”这学期,听说学校升级了AI课程,她第一时间报了名,“我在短视频里看到了很多用AI制作的片段,感觉非常神奇,很想探究一下,正好学校里开设了这门课程,满足了我们的求知欲。AI智能不只属于年轻人,我们老年人也有一颗好奇的童心,也想搞懂原理参与进去,不能只当观众。”

帮学员打开一扇“智能窗户”

面对老年人对智能技术的旺盛需求,济宁老年大学本学期重点优化“数字课程”。短视频班教师林燕的教案里,藏着独特的适老化密码,“老年人短期记忆弱,所以每个功能单独成课。”林燕以“视频剪辑”为例,为记者进行了演示,“第一堂课我只教分割与拼接,课后作业是剪出一段30秒的连贯画面,下节课再叠加转场和滤镜,像搭积木一样循序渐进。”

“教老年人AI,得先把自己变成‘跨界导游’。”AI班主讲教师李问智展示了他的备课笔记,比如,如何使用“老照片修复”案例激发学习兴趣,如何建立关键词与AI软件对话,“我们不是教代码,而是帮他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智能窗户’。”李问智说。

记者手记

开学日的济宁老年大学,如同一幅动态的“银发求知图鉴”:志愿者俯身讲解的耐心,新生调试三脚架的专注,老生争论短视频参数的较真……在这里,学习不再是功利性的竞争,而是对生活热爱的自然延伸。当78岁的学员也能熟练生成AI画作、用代码修复老照片时,年龄的界限,早已消融在点击“生成”按钮的刹那。

2025-03-05 AI课程引爆新学期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198534.html 1 银发学子勇闯新赛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