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甲(山东)
登峄山,一睹峄阳孤桐的风采,静听一首古琴古曲,一度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峄阳孤桐指“峄山南面特有的桐木”,古代以制作琴瑟而闻名,曾经作为贡品进贡大禹。禹王根绝水患以后,心情大悦,以此琴奏乐,闻之犹如鹤唳凤鸣、莺歌燕舞、清脆悦耳,心情舒畅。可惜峄阳孤桐在一场通天大火中永远绝迹了,这只是传说,实际上,因峄阳孤桐制作乐器精美,被人们无限制地乱砍滥伐,暴殄天物,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终于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孤桐绝迹了,峄阳孤桐从此成了乐坛的“千古绝唱”。
峄阳孤桐制作的古琴不仅仅是乐器,而是集书法、篆刻、文学为一体的传世艺术品,堪称无价之宝。
孔子无论讲学于圣坛,还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刑场上,一首千古名曲《广陵散》,成为了他生命的绝响。
天下名山无数,世间梧桐更是不知有多少,为何唯独峄山上的桐树,有这等幸运呢?
汉代大儒孔安国给了三个字的解释:中琴瑟。意思是造琴瑟的好材料。唐代《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峄阳孤桐的特别之处:“此桐所以异于常桐者,诸山皆废地兼土,惟此山大石攒倚,石间周回皆通人行,山中空虚,故桐木绝响,以是珍而入贡也。”意思是说,峄阳孤桐扎根山岩,材质清奇,又吸收了峄山千洞万孔之玲珑神韵,音色更加非同凡响,是制造名琴的绝佳材料,自然被当作珍宝供奉给帝王家。
游峄山,写孤桐,均须有敬畏心。正因此,古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等人均将峄山的孤桐入诗。“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唐朝诗仙李白登峄揽胜,听松涛呜咽,闻泉水叮咚,不禁诗兴勃发,赋《琴赞》一首。李白的诗颇为超脱,仙气氤氲从句间溢出。诗圣杜甫登兖州城楼,远眺云雾缭绕的峄山主峰五华峰,吟咏着“孤嶂秦碑在……”择路而来。这两位照亮中国文学天空的泰斗级大诗人,结伴游峄山,而且还都有诗作传世,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伟大的会晤。唐代制琴大师雷威用峄山孤桐制作的古琴,以瑟传声,以声传情,穿越古今,绕梁不绝,千古回响。
那一株株名贵的峄阳孤桐啊,千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制琴名家,以制成一把千古名琴而为人生一大幸事!峄阳孤桐也成为了中国古琴的代名词。为了缅怀这千古名木,很多文人墨客在峄阳孤桐曾经的栖息地——峄阳书院附近的巨石上留下了不少题壁,明朝万历年间留下“峄阳孤桐”“孤桐生笋”几个大字,成为峄山的一道风景。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十几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政府加强了对峄山的生态保护,设置了峄山风景管理区。随着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森林防火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的出台,峄山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当地专家在峄山发现峄阳孤桐生物群落13棵,经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古琴大师李祥霆鉴定为白桐。至此,峄阳孤桐重现盛世。
这一“王者之音”,注定如所有美好艺术一样,以不可逆转的方式,避开嘈杂的人流,以千古回响的姿态回归。
孤桐归来,归来的不仅是生态环境,也是一颗颗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