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茜茜 李姣
即将到来的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非遗的年味儿显得格外浓郁。早在2008年,鲁锦就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在济宁,就有这样一位心灵手巧的鲁锦技艺传承人——郝秋霞,她的作品里蕴含着新春的密码。
“鲁锦不仅是新春的载体,更温暖了我的童年记忆”
1月21日,记者走进曲阜市大布鲁锦工作室,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各种鲁锦成品琳琅满目,从精美的织物到精致的手工艺品,无不展示着鲁锦的独特魅力。郝秋霞坐在一台传统织机前忙碌着。“春节对我们来说,不仅是阖家团圆的时刻,也是展示鲁锦文化的好时机。每一件鲁锦作品都承载着我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郝秋霞说。
在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了许多为春节特别设计的鲁锦产品。例如,一款采用鲁锦百纳缝工艺制作的蛇妈妈布艺玩具,旁边围着一圈颜色各异的小蛇。为了突出新春元素,郝秋霞还设计了蛇元素的红包袋、杯垫、肚兜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鲁锦的传统工艺,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更符合当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郝秋霞不仅是鲁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人,更是将这一传统技艺融入家庭记忆的守护者。对她而言,春节与鲁锦是分不开的,儿时的记忆里充满了妈妈制作新年礼物和全家合力织造鲁锦的温馨场景。“我们小时候,妈妈忙着织布、做毛巾,还会剪裁新棉衣,这些手工制品是妈妈送给子女的爱,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到春节前夕,妈妈都会在织布机前忙碌,兄妹几人在她的带领下各司其职,有的帮忙准备原材料,有的协助整理成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鲁锦的织造过程。
“每年春节,家里的门帘、桌布、毛巾等都是我们一家人合力织造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新春的祝福和家人的温暖。”在郝秋霞看来,春节期间,家里的鲁锦制品不仅仅是装饰品,更像是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门帘上精美的图案象征着新年的好运,桌布上的花纹则寓意着团圆和幸福,而妈妈亲手织造的毛巾带着满满的关爱与期望,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希望鲁锦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如今,郝秋霞不仅是鲁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人,还是嘉祥春秋源鲁锦制品厂董事长兼春秋源鲁锦博物馆馆长。这些年,她不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鲁锦文化,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加入到文化传承中来,助力乡村振兴。
据郝秋霞介绍,过去一年,嘉祥县春秋源鲁锦制品厂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为附近村民提供了50余个就业岗位。工厂采用灵活就业模式,既为部分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又让他们在家门口参与传统手工艺生产,实现了增收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同时,嘉祥春秋源鲁锦博物馆也探索出了鲁锦的“新发展”路径。博物馆以鲁锦文化为核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游活动,去年共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其中有不少外国游客。
“我们的研学游活动不仅让游客了解鲁锦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还设置了互动环节,让游客亲自体验织布过程。”在郝秋霞看来,这不仅增强了游客对鲁锦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博物馆还定期举办鲁锦文化讲座和展览,邀请专家学者分享鲁锦的历史渊源和现代应用,进一步扩大了鲁锦文化的影响力。
展望新的一年,郝秋霞表示,她将继续致力于鲁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继续发展家庭手工坊建设,利用“企业+农户”的联农共富机制,让更多农民受益。通过广泛搜寻鲁锦传统手工织布艺人,为其提供专业艺术设计指导,帮助他们了解现代审美需求和市场趋势。同时,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鲁锦文化与产品,推动鲁锦文化传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我希望鲁锦不仅能成为一种文化遗产,更能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会不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使用鲁锦,让鲁锦文化代代相传。”郝秋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