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培安的记忆里,春节是最有仪式感的节日了。祭祖、贴春联、逛庙会等一系列活动,水饺、炸酥鸡、炸鱼、炸丸子、蒸馍馍等传统美食,构成了春节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腊月二十三做软糖,封住灶王爷的嘴,使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济宁地区民间敬仰的神灵有玉皇大帝、灶王爷等。其中,灶王爷掌管饮食,负责监察人们的言行,因此家家户户都要供奉,春节张贴灶王爷画像到灶门边墙上。钟馗、秦琼、尉迟恭等形象是传统文化中的守护神,这些英勇无畏的人物通过精美的年画被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钟馗手持宝剑、面容刚毅,秦琼和尉迟恭以忠诚勇敢著称,他们的画像往往威风凛凛,仿佛能为人们带来安宁与庇护。”张培安说。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拿起这些象征吉祥和平安的画像,跟着大人的指导,认真地将它们贴在家门两侧。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慎重,这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好运,也是对家中长辈健康幸福的美好祝愿。这些画像不仅是节日装饰的一部分,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感受到文化传承。
“大年三十下午,村里的男丁会集合起来上林祭祖,人群拥簇,很是热闹。”张培安告诉记者,春节民俗中,以祭祖为代表的习俗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与尊敬,更是孝文化的直接体现,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传承千年而不衰。通过祭祖,人们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提醒自己不忘本源,珍惜当下。这种代际间的连接感和责任感,有助于增强家庭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到了大年初一,早餐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它们形状饱满,馅料丰富,有的还特别包入了硬币、红枣等小惊喜,寓意着好运和甜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充满了温馨。吃完饺子后,长辈会带着晚辈开始串门拜年,邻里之间相互问候,祝福的话语不断,笑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一天是充满期待的日子,因为接下来他们将迎来最令人兴奋的时刻——收取压岁钱。随着家人们走亲访友的脚步,孩子们也会跟在后面,每到一家,都会被热情地迎进门,长辈们则会从口袋或红包袋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递给孩子们。“这一传统习俗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亲情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压岁钱,长辈们传递了对年轻一代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张培安说。
书写春联成为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我现在之所以能拿毛笔写字,最初也是受父亲的影响。我的父亲读过私塾,会写毛笔字。每年的春节得忙活半个多月,给村里街坊邻居写春联。写春联的时候也是学生放假的时候,我给父亲打下手,也跟着学习写毛笔字。”张培安回忆道,那时候春联纸没有如今的洒金龙凤格、龙凤瓦当格,就是一张大红纸,红纸自己裁,格子自己叠,一张红纸正好裁成两副门联,叠格子有技巧,或五言或七言,都有一定的技法,春联字体多用楷书书写。
“过去的老式对联,有专门的文人撰写汇集成册,有些是相互传抄的手抄本儿,我父亲参考用的都是民国时期上海的木刻、石印本和手抄本。其中,手抄本对联与印刷本对联有一个不同点,就是手抄本能够展现书者的书法艺术,这是印刷体所不能比拟的。”张培安告诉记者。
“三尺白雪三尺玉 一犁春雨一犁金”“金莺织柳天间晓 玉鹊衔梅户纳春”……幼时见到的对联如今仍然令他记忆犹新。张培安说,这类对联内容广泛,除春联、喜联外,客舍、厅堂、书房、厨房、马棚、猪舍、牛圈的对联各有特色,盐店、烟店、当铺、药铺、酒铺、茶铺、烟铺、钱铺、书铺、笔铺、纸铺、车店、客店、船家、染坊、扇子铺、首饰楼、米面铺等各类店铺,财神、灶君、张仙、家庙、观音城隍等都有专门的对联。
如今,每年春节,张培安坚持亲自教导孙辈书写春联,书写春联俨然成为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他还利用自己所学对联、诗词知识撰写了部分反映济宁风情的春联,展现济宁的特色文化,比如,“三皇圣祖留芳远 千载任城弥古香”“太白湖边杨柳绿 古运河畔杏桃红”。
“孩子们书写春联时,不仅是在练习书法,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跨越了时间,将家族的记忆与地方的历史紧密相连。”张培安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年轻一代铭记自己的根源,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济宁这座城市的特色文化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