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0日
第07版:第七版

曲阜碑刻(四十三)

元阙里祭器碑

王俊毅

元阙里祭器碑,全称“至元三十一年阙里祭器碑”,立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八月,由李淦撰写碑文,杨垣负责篆额。此碑高1.6米、宽0.84米、厚0.17米,碑文共24行,每行刻36字。此碑现存于孔庙后院东路崇圣祠东南。元阙里祭器碑是记录元代祭祀孔子庙时所用祭器的碑刻,碑文详细列举了祭器的种类、数量、质地、用途等,反映了元代祭祀文化的特点和礼仪规范,揭示了元代孔庙祭祀所用祭器的相关信息。

元代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阶层的文化与汉族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然而,为巩固统治,并表达对汉文化的尊重,元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对孔子的祭祀,将其视为彰显元廷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元代统治者认为,通过尊崇孔子和弘扬儒家文化,可以赢得汉族士人的支持,从而稳固其统治地位。在元代,阙里孔子庙的祭祀活动尤为频繁和隆重。每次祭祀都充满了庄重与肃穆,祭品种类繁多,祭器制作精美,反映了元代社会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孔子的纪念,更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元代祭祀文化融合了汉族、蒙古族等多种文化的元素,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元代祭祀文化不仅传承了前代的祭祀传统,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扬和创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元代祭祀文化对于研究元代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元代社会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以及儒家思想在元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它也为我们了解元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手工业技艺水平以及文化审美观念提供了重要线索。元代的祭孔活动在元代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元代皇帝巩固统治、彰显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更是儒家思想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途径。

而元阙里祭器碑,作为记录元代孔庙祭祀所用祭器的重要历史文物,不仅详细列出了各种祭器的名称、数量,还反映了元代社会对孔子的尊崇以及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在这些祭器中,有一些因其独特的造型、制作工艺或文化寓意而显得尤为突出,如下文将要介绍的牺尊和象尊。

牺尊,通常被塑造为牛、羊等动物的形状,以象征古代祭祀中的祭品,体现了古人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与敬仰。在元阙里祭器碑中,牺尊以其生动的动物形态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引人注目。牺尊的头部往往被雕刻得栩栩如生,身体部分则巧妙地与酒器相结合,既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巧妙构思,又展现了祭祀文化的庄重与神秘。

象尊,则是以大象为原型进行塑造的祭器。大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力量和智慧,因此象尊在祭祀活动中传递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元阙里祭器碑中的象尊往往被塑造得高大威猛,形态逼真,既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又体现了对大象这一吉祥象征的崇敬之情。

牺尊与象尊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将动物形态与祭器功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满足了祭祀活动的需要,又增添了祭器的艺术价值。这种结合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不仅承载了祭祀文化的深厚底蕴,还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和谐”理念。与其他祭器相比,牺尊与象尊在造型、制作工艺和文化寓意等方面都显得尤为突出。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元阙里祭器碑,这一承载着元代祭祀文化与儒家思想精髓的历史文物,以其详尽的碑文内容,为我们揭示了元代社会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为研究中国古代器物和孔庙祭祀历史等课题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史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特殊的文化意义。

2025-01-20 曲阜碑刻(四十三)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195857.html 1 元阙里祭器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