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秋的家在微山湖南岸、徐州铜山县棠张乡马兰村,村里只有他一家姓郭,是清末黄河发大水时从微山湖边逃荒来的。他家无片宅尺土,四处求告,才被允许住在一家朱姓地主闲置的草房里,被人称作“住房户”,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租种地主家的土地,所以又被称作“种地户”。除缴纳苛重的租税外,还要无偿为地主家干活,是村里最穷、最苦的一户人家。
1909年初秋的一天,郭家风雨侵蚀的草棚里传来一阵阵婴儿响亮的哭声,这家的第二个儿子降临人间,父亲给这个孩子起乳名玉昆,大名叫郭影秋。这孩子从小看到父亲为地主家干各种杂役,还经常受村里人的欺负。郭影秋的父亲性格倔强,遇到不公的事就找人理论,经常受到人家的毒打。郭影秋的母亲胆小怕事,为了息事宁人,偷偷地将自己家的米、面送人,以求得人家的照顾。而父亲在外面受了气,回到家里还要对着妻子发泄,话不投机就动手打女人。因此,他的母亲承受了更多的苦难和艰辛。
在郭影秋12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得了重病,但仍忍着病痛埋头干活,直到病重发作,倒在了地里。因为请不起医生,几天后便含恨去世。母亲临死前看着弟兄俩,少气无力地说:“孩子,娘不行了,不能陪你们长大啦!”又叮嘱哥哥说:“以后要好好照看弟弟。”说完,便闭目长逝。
郭影秋趴在母亲的身上哭得死去活来,母亲埋葬时,用门板托着,盖着苇席下葬,连口像样的棺木也没有。
父亲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拼了命也要让这个孩子读书。郭影秋先是在本村的私塾读《四书》《五经》,他读书很刻苦,打下了很好的古诗文底子。13岁时,他想进新学堂读书,父亲托亲戚安排他到大彭第一小学读书,因为徐州历史上也叫大彭,所以这所小学其实是徐州市的第一小学,据说教学质量很好。有一位名叫邢筱亭的年轻老师,白白净净的,戴着一副眼镜,长得很帅,思想比较激进,上课的时候,经常批评时政。邢筱亭看到郭影秋学习很好,经常表扬郭影秋,让郭影秋对未来感到很有信心。
小学毕业后,因为师范学校不收学费,还包食宿,郭影秋报考了铜山师范学校。因为这所学校当年没招一年级新生,郭影秋就直接到二年级当插班生。他已经18岁了,是年龄比较大的学生,但他学习成绩优异,每次都考全年级第一名,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郭影秋被推举为校学生会主席兼膳食委员会主任。学校里有位老教师叫韩席筹,人很和善,郭影秋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韩老师曾多次慷慨资助。郭影秋班里有一个同学叫朱成山,是徐州城里人,虽然是富家子弟,但是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郭影秋和他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许多年以后,郭影秋成了共产党湖西专署的专员,为了做城市情报工作,还派人到徐州找过他们。
1929年,铜山师范发生了一场学潮,郭影秋因为参加学潮而被迫离开学校,因为没有拿到毕业证,不好找工作,郭影秋的父亲很伤心,郭影秋又继续考学,先后到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和江苏师范学院读书。
江苏师范学院不在南京,而是在苏州。郭影秋和一位家在上海的女同学凌静比较要好。凌静出生在上海的小巷子里,也是上海滩上的穷苦人家,但是长得脸庞俊秀,娇小玲珑,穿着一身得体的丝绸旗袍,说话吴侬软语、娇娇滴滴。二人都思想进步,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经常在一起说悄悄话,因此,确定了恋爱关系。
毕业后,郭影秋回到徐州,到徐州民众教育馆担任历史教员。徐州民众教育馆馆长赵光涛是一位思想进步的知名教育家,1901年出生,徐州铜山人,早年求学时曾经参加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1928年参加国民党,担任南京市党部文艺宣传委员,创作了多部剧本,有时候还亲自登台演出。赵光涛的业余爱好就是写剧本,郭影秋跟着他学习研究剧本写作,二人成了莫逆之交,郭影秋的剧本写得也有模有样,这为他日后在抗日根据地写戏奠定了基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