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第08版:第八版

记者走进鱼台县清河镇巩庄村

腊月的地里长出了金条子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万德龙

深冬已至,万物归寂。但对于勤劳的农民来说,寒冬的大地也蕴藏玄机。

眼下,杞柳进入收获季,在全国著名杞柳生产加工基地——鱼台县清河镇巩庄村,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这边村民正忙着收割杞柳,那边外国客商翘首以待,大家都想赶在春节到来之前,为一年辛苦的付出换一份丰厚的回报。

不起眼的柳条子远渡重洋

“今年的收成还算可以,每亩地产出七八千斤没问题。按照当前收购价每斤六毛五到七毛之间计算,一亩地可以收入四五千元。”谈及今年的收成,鱼台县清河镇巩庄村村民巩亚涛高兴地说。

有人要问,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柳条子”,销路在何方?答案十分明确——外贸出口。记者在巩庄村看到,得益于鱼台县丰富的水资源优势,这里地势低洼、水源充足,十分适合杞柳生长,因此该村发展杞柳种植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为做大这一特色产业,巩庄村在2020年成立了杞柳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村里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抱团发展。同时,村集体带领村民开办柳编加工厂,柳帘、柳篱笆、伸拉帘等农产品受到了国际市场的青睐。

“目前,清河镇杞柳种植面积已达1万余亩,杞柳制品加工企业40余家,其中出口公司10家,产品远销欧盟多国,年产值突破5亿元,为全县的出口创汇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鱼台县清河镇党委副书记张成先介绍说。小小的杞柳不起眼,但经过工匠们的巧手编织,便成为了柳帘、柳篱笆、伸拉帘、柳屋、柳亭等园艺品,产品种类达到200多个系列近1000个品种,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四十多年来,通过两代人的不懈奋斗,鱼台杞柳产业如今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分散到连片、从种植到加工、从单一到多元、从品质到品牌的“黄金之路”,柳条子成了名副其实的“金条子”。

将“祖上手艺”进行创新 杞柳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曾经靠着“祖上手艺”赖以生存的杞柳产业,如今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清河镇持续聚焦杞柳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与青岛新华锦集团开展洽谈,吸引其在鱼台设立新公司——济宁海锦工贸有限公司,成功入驻杞柳产业园,相继开展杞柳编织、仿真植物生产等业务。项目进驻后,在提升杞柳行业产值、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的同时,能够将更多外贸数据、外汇收入、统计数据留在本地。该项目已在第八届鱼台龙虾节开幕式上成功签约,园区立项、环评等手续正在推进。

“清河镇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治理、发展民生保障等内容明确发展思路,集聚发展动能。持续打造以巩庄村为核心,覆盖清陈线沿线大薛、相里、袁家、蔡王、王台、大程、清河8个村的具有杞柳产业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张成先告诉记者,如今,依托全镇各村实际,以红色文化、阵地建设、村企联建、产业发展、便民服务等为抓手,多点发力、全面提升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夜幕下的农村生活丰富多彩 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精神富足,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尺。生活富裕了,村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

每天傍晚,清河镇大薛村的文化广场上会响起喜庆欢快的广场舞曲。伴随着音乐节奏,大爷大妈一起扭腰、摆臂、踢腿,动作整齐统一,良好的文化氛围调动了群众健身的积极性。

“我和朋友每天吃完饭都会来广场,跳跳舞,既愉悦身心又能锻炼身体,我们也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啦!”大薛村村民张大娘一边说话,一边跟着音乐的节奏摆动起来。近年来,清河镇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清河镇牢牢把握“国家级卫生乡镇”创建契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除四害”活动,以整治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提升城乡颜值。为建设美丽家园环境,清河镇发动村民参与,清除村庄各类垃圾共计31吨,清理村庄内乱搭乱建建筑物420平方米,拆除废弃窝棚、看护棚、简易围栏等临时搭建物430平方米,人居环境得到大力提升。

如今,鱼台县农业产业开启了“东西南北中”共同发力、错位发展的全新篇章。东部水田区发展稻虾共作、藕虾共作,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联农带农促进亩均增收4000元以上;西部旱田区重点发展辣椒、大蒜等经济作物;南部发展西红柿、多肉等“大棚经济”;北部塌陷区发展杞柳产业,带动全县农产品出口创汇;中部嵌入式种植毛木耳,形成了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的生动局面,村均增收6万元以上。2024年上半年,鱼台县6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6%,2024年5月,清河镇杞柳编织入选首批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2025-01-15 记者走进鱼台县清河镇巩庄村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195476.html 1 腊月的地里长出了金条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