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第06版:第六版

逐绿前行 产业拼出新航道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艳茹

摆脱传统发展路径,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势之所趋。济宁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发展环境优越,要素保障充足,具备了成长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基础条件。2025年,济宁将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医药等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攻坚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我从小就对无人机很感兴趣,从最初学习四轴飞行器,到后来的固定翼、航拍机和穿越机,每一步都让我兴奋不已,感觉非常好玩。”1月8日,学员陈润泽说。

近年来,低空经济持续升温,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位于济宁高新区的山东鹰视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在无人机领域的综合优势,稳步拓展新场景与新业态,展现出蓬勃活力。从人才培养、研学拓展、合作共建到生产研发,该公司始终紧盯低空经济发展前沿,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将无人机相关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助力产业升级。

产学研深度融合 抢抓低空经济风口

山东鹰视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无人机研发生产、代理销售、专业服务及执照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每到周末,该公司的青少年培训基地总是热闹非凡。在教练的悉心指导下,一群小学员由浅入深地学习无人机基础理论、基础动作练习、模拟飞行等。

“目前我们注册的青少年飞行员有100余名,通过全年不少于100课时的专项训练,已有80余名小飞行员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白名单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包括17个一等奖、26个二等奖和35个三等奖。”山东鹰视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少年培训基地负责人于杰告诉记者。培训基地还开展了无人机研学项目,至今已接待研学活动200余场,研学人数超过两万人。该公司还与省内外20余所高、中职院校开展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共建项目,共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无人机驾驶员和装调检修员。截至目前,已授课超过5000课时,培养无人机驾驶人员3000余名,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为了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公司无人机研发生产中心持续自主研发,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产品广泛应用于考试培训、运输、展演等多个领域。公司副总经理王宽向记者介绍道:“我们的中型多旋翼YSJ-1854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达45公斤,广泛应用于中型无人机驾驶执照考试和大载重运输方案实施。我们每小时能生产30套无人机操作平台,日生产量达300台左右,与省内外100余家公司、培训机构签订了供货协议。”

目前,该公司的无人机服务已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农林植保、服务业等多个场景。“我们将紧跟低空经济发展浪潮,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研发生产制造各类型、各场景的无人机应用设备及配套软件和服务,不断拓展无人机相关应用合作,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王宽说。

提升创新能级 加快数智化绿色化转型

2024年以来,济宁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和市制造强市建设首位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抓手,着力推进产业转型、聚力提升创新能级,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济宁高新区加快数智化绿色化转型,新开通5G基站65个,新增省级智能工厂4个、绿色工厂3个、数字化车间1个,6家企业入选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数字化赋能无废园区建设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济宁高新区经济运行局副局长吕灿营说。

聚焦资源、集成政策,济宁高新区加力突破强企方阵建设,深化助企攀登,企业总量达到117家、覆盖14个核心链条和17家链主企业,全力打造“链主引领+强企支撑+种子储备”的攀登矩阵。放大助企合力,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化与制造强市指挥部并联运行,确保攀登计划一体集成、破解难题一体发力、落实落地一体推进。同时,聚力技术改造、推进数实融合,有效赋能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入选省重点技改项目20个,获批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改奖补项目9个,数量、金额全市“双第一”。

此外,济宁高新区突出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打造产业创新高地。2家企业入选全国安全应急装备应用推广典型案例,新培育省级企业创新平台10个。培育现代内河航运、建筑工程机械2个省级“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分类分层制定工业领域人才引育“路线图”,推荐13人申报泰山人才项目、34人申报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国家级人才推荐数量居全市第一,辰欣药业入选山东省人才引领型示范类企业。

2025-01-10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195185.html 1 逐绿前行 产业拼出新航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