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6日
第06版:第六版

漫话春联

姚艳华(嘉祥)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吉庆春联贴上门,把门口装饰得喜气洋洋,让人感觉寒冬仿佛已经过去,春天已经迎门而至了。中国春节中的一俗,得从春联开始。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对子、春贴等。它的历史很长,源起古人对桃木神力的迷信,在七八寸的桃木板上书写祈福禳灾之词,插挂门侧两旁来禁鬼。荆楚的百姓过春节要喝桃汤纳福,有人用桃枝煮水洗澡消灾。王莽篡权后,因害怕汉高祖的神灵,派武士用桃汤浇洒高祖庙四壁,以图禁压。

据传,东海度朔山有棵大桃树,枝干向四周蜿蜒三千多里,东北侧枝丫稍短,像个门户,成了万鬼进出之地,谓之鬼门。在这个桃枝门边,站着能降百鬼的两个门神,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倘有恶鬼经过,两位门神便捉了用苇绳缚住喂虎,以保百姓平安。基于这个传说,古人在过年时就仿照神荼、郁垒,用桃叶扎制手拿苇绳的桃人,置放门的两边,以驱魔佑安。后因冬日找桃叶扎桃人比较困难,就代之以在桃木板上刻画神荼和郁垒的图像,挂置门上。再后来,人们就简化为桃木板上象征性地写上两神的名字和吉词。

传至五代,后蜀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题联语。后蜀主孟昶每年除夕都命学士作词,题写桃符联语,挂在他寝室门前。《宋史·蜀世家》载:孟昶命学士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春联到了宋代,在宰相王安石的诗里,又是另一番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所说的“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了。

宋朝有个学识渊博的宰相吕蒙正,在没有发迹之前,家境贫寒,生活窘迫。有一年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摆酒宴。他家缺衣少食,没有啥好东西,很是冷冷清清。他便在自家门口贴了这样的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额是“南北”。这副春联的意思是: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此联是自我解嘲,也是对当时“富连阡陌,贫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现象的讽刺。

明代贴春联之风更盛。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对联,他不但平时写对联,除夕还传旨各家各户门上要贴春联,还经常向大臣们赐赠春联。据传,朱元璋在一次过年时,微服出巡,路过一家,见门上竟然没有贴春联,便派人询问,方知是一家阉猎的,目不识丁,没有来得及求人代书。朱元璋不但没有怪罪,反倒联兴大发,亲自为他撰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此后,春联得以更好地推广,从而沿袭为一种风俗。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有位乡村理发匠吴鳌,能诗擅对。有一年春节,他写了一副对联:“半门茅屋栖身,站由我,坐亦由我;几片萝卜度岁,菜是它,饭也是它”。这位手艺人的春联也算奇特,他或托物寄情,或直抒胸臆,贫困清苦之状,读之令人鼻酸。

清末民初,安徽枞阳有位名叫陈淡然的秀才,刚直不阿,一生潦倒。有一年春节,他写了一副对联:“功名、事业、文章今岁已无望;嬉笑、悲欢、怒骂明年可再来”。此联寓严肃于诙谐之中,寄悲愤于幽默之内,构思奇特、泼辣大胆,在当地广为传诵。

纵观千百年来,人们写春联总是挑吉祥如意之言,祈祷祝颂之语。但是也有与此内容相反的奇特春联。清代浙江宁波有位著名老中医,名叫范文甫,他就写过两副奇特的春联。一副是:“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贴在自家的大门上。另一副是:“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贴在自己的卧室门上。无独有偶,清末湖南湘乡有位开药铺的老中医,过春节时也在自己的药铺大门上贴出一副同样奇特的春联:“只要世间人莫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这两位老中医,在除旧迎新之际,不求自己的富贵康宁,却虔诚地祝愿别人“常健”“莫病”。

春联流传至今,每到年三十,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上对仗工整、文词精美、歌颂国泰民安的春联。这些春联一家比一家大,一家比一家写得好。人们贴喜庆、贴幸福、贴团圆,到处洋溢着新的气息。红彤彤的春联,把暖意融融的春节烘托得更加喜气洋洋、辉煌灿烂。

2025-01-06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194480.html 1 漫话春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