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艳茹
近年来,市博物馆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合理利用”为方针,进一步发挥新时代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讲解队伍业务素质,涌现了文晓夏、郑灿灿、吴程程、李金灿、胡宇晴等一批优秀的文博讲解员。
“作为一名文博讲解员,我们的使命是讲好济宁文物故事,让我们的文物‘走出’博物馆,也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济宁,了解本土的历史和文化。”12月27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市博物馆文博讲解员文晓夏,感受新时代文博讲解员的风采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讲好济宁文物故事,我们实地观摩嘉祥武氏祠、徐州等地博物馆及淮海战役红色纪念馆等,讲解员对讲解技巧、内容架构、互动模式有了全新领悟,将所见所学融入日常工作,为讲解增添多元视角与深度内涵。”文晓夏告诉记者。
结合现有展陈,讲解员们从政务版、群众版、青少年版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捋清济宁历史文化脉络,深入挖掘文物内涵,逐一优化展厅讲解内容,结合专家授课与实地考察成果,精心打磨各展厅讲解词,增强针对性与吸引力。“《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展陈讲解词,政务版突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的运河文化价值,群众版注重故事性,以趣闻轶事串联运河兴衰变迁,青少年版采用活泼语言、设计问答互动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运河历史意义,提升讲解针对性与吸引力。”文晓夏说。
据文晓夏介绍,目前,市博物馆全年坚持周末公益讲解,自3月起,每周六、周日和重要节假日14:30准时开展济宁人文胜迹展、济宁千秋展的公益讲解,累计超105场次,服务观众近万人。讲解中注重互动反馈,根据观众建议优化路线、增添特色内容,讲解员以深厚专业素养和热忱服务态度,为观众呈上济宁历史文化盛宴。同时,市博物馆创新讲解形式,推出“品茗闻古”线上讲解专栏,15期视频播放量数千次,邀观众点击文物“云”讲解、实时互动交流,为文化传播创造动态开放空间。
此外,在讲解员队伍中,小小讲解员和大学生志愿讲解队也颇受欢迎。文晓夏告诉记者,“市博物馆与团市委协作开展小小讲解员、与高校合作开展大学生志愿讲解队项目,培养近20名优秀小小讲解员和3组高校大学生志愿讲解队。在寒暑假、文化遗产日等节假日为群众提供志愿讲解服务,为博物馆注入青春活力,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深化馆校合作、助力文化传承。”
“未来,我们将深化讲解内容个性化定制,针对特殊群体需求创新服务模式,为济宁文化传承与博物馆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让馆藏文物持久焕发生命力,在文化繁荣征程中续写辉煌篇章。”文晓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