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想的家,应该是怎样的?最受认可的答案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状态则为一半烟火气、一半书香气。
今天是2024年最后一天。回望这一年,亲爱的你还好吗?
记得崇德大道正式通车那天,很多人兴奋、欣喜,甚至下了班开车去“打卡”。都说大道通衢惠民生,你一定有想见的人,有想做的事,有想品尝的美食,眼前这条快速路,为我们节省了太多的时间,也赠予众多浪漫,随时都能抵达烟火人间。
龙年年初,本报记者走进梁山县小路口镇黄河新苑社区,和曾经报道过的老朋友相见,看着脚下忙来忙去的扫地机器人,聊着黄河滩区的过去和现在,品着新时代文明实践舞台上的戏如人生,不由感叹岁月的流逝,亦感慨时间的慷慨。
生活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这些“符号”就是我们的家。上有航班,下有高铁,河里有船,乘坐着“文化济宁号”,远方的客人慕名前来。听!藏在武氏祠里的汉碑故事;瞧!大运河演奏着碧波起帆的韵律;看!车间里焕发出新质生产力的新面貌。另一边,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宾朋云集,山东济宁“这厢有礼”!斯文在兹,两千五百多年前,圣贤留给我们的不止天下大同的文化使命,更有高山仰止的文化自信。于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通“仁”心。
烟火气,是一个家最幸福的底色;书香气,是一个家最高级的滋养。两者相宜,便是一种和融共美的存在。这一年,我们举办了多场次的小记者社会实践活动、悦享银龄读书会、社区义诊等,关爱“一老一小”,走近他们,把他们捧在我们的手心里。
而与烟火气相伴相生的,是那一抹淡雅悠长的书香气。在图书馆的静谧角落,有人沉浸于历史的长河,与古人对话;在校园的课堂上,求知的目光追随老师的教诲,静动中迸发着童稚的灵动;在社区的文化活动室,一场场家风分享会温馨地讲述着……这书香气,是对知识的尊崇,是对文明的传承,它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提升着城市的气质。
今日已进入腊月,街边小店温暖的光驱散了寒意,蒸腾的热气从早餐摊点袅袅升起,夜市里的锅铲声、支付声、欢笑声,交织成人间最平凡的幸福乐曲。于市井中,于闹市里,于山野间,于湖区岛屿,无一不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这烟火气,是经济繁荣的体温计,是百姓安居乐业的生动写照,它承载着无数家庭的生计与梦想,承载着美好生活的轨迹与向往。
明天,2025年翻开崭新的一页!作为见证者和记录者,我们将继续怀揣着热爱,扎根土壤、扎根街巷、扎根民生,以更加敏锐的视角、更加细腻的笔触,描绘城市的发展脉络,传递时代的奋进足音,为济宁的高质量发展鼓与呼,为百姓的幸福生活歌与颂。
愿新年,胜旧年。
愿每一位市民在生活的磨砺中,心怀诗意与远方;在岁月的流转里,收获温暖与希望。
愿你保持心中所爱,爱自己,爱生活,爱山川湖海。
祝您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