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无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湖泊,可以说,每一座湖泊,都会有一个湖西。
我说的湖西,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是中国北方苏、鲁、皖三省接壤的地区、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以西的地区。
同时,它又是一个行政概念,从1938年湖西地区沦陷,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成立中共苏鲁豫特委、中共苏鲁豫边区党委,到冀鲁豫六分区、冀鲁豫三分区,再到湖西专区,这里都被称为湖西地区。1953年8月,湖西专区撤销,与滕县专区合并成立济宁专区,其所辖的金乡、嘉祥、鱼台3个县划归济宁专区,单县、成武、巨野、复程4个县划归菏泽专区。湖西作为一个行政区的名字一共存续了16年的时间。
再次,它还是一个精神概念,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反复拉锯的主战场,湖西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革命时期经受住了“湖西肃托”、“敌伪顽会匪、五鬼闹湖西”、“大扫荡”、大灾荒、“大拉锯”、大决战,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天动地!
随着岁月的流逝,它就渐渐地被人遗忘了,留给后人的似乎只有微山湖边缘的另外一支小部队——铁道游击队和无数次大战中的一次——山东金乡羊山战役,以及一座外人很少知道的坐落于山东单县的湖西革命烈士陵园,更多的英雄人物和铁血故事却都被岁月深深地埋到了这片被热血浇灌的沃土里,如雪润大地,悄无声息。
不要说在北京、上海、济南这样的大城市,即使在由原湖西专区改成的山东省济宁市,在街头遇到一个人,你如果问他“湖西在哪里?”“你知道湖西吗?”他都会一脸茫然,或者答非所问。
几年前,我来到济宁市政协文史委工作,在一排排绿铁皮档案柜的角落里,找到几册早已发黄的湖西革命史料,随手翻了翻,内心感到无比震撼:在我最熟悉的孔孟之乡、微山湖畔竟然还有这么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岁月,还有这么多在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牺牲的英雄们。我为自己对这片土地了解得太少而羞愧难当,为这些英雄们的事迹竟然不为人所知而深深惋惜。可惜的是,这些英雄们已经离开我们太久了,最早离开我们的那一批湖西英雄如王文彬、马霄鹏、常俊婷、张如、李贞乾等人已经有85年了,就连从湖西走出来的省部级干部郭影秋、梁步庭、秦和珍等也已经全部谢世,我无法聆听他们带着乡音的口述,无法写出他们的故事,感到特别的遗憾。
后来,江苏徐州市政协联合苏鲁豫皖淮海经济区十个地市的政协搜集编撰《红色淮海》文史资料,找到了许多湖西根据地的歌曲——《千万不能打呼噜》《湖西军歌》《苏鲁豫进行曲》《穷人歌》《挖路好》《杀敌救国保家乡》等等,我读着这些歌词,哼唱着激昂的旋律,当年抗战军民热腾腾的生活场面、一个个英雄无畏的形象一下子全都“活”过来了,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我一定要把这一部湖西的英雄故事挖掘出来,写出这片红色沃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不屈不挠的斗争故事和千秋凛然的英雄气节,写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展现他们的音容笑貌和内心追求,让他们走近你我,重新“活”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
走吧,让我们一起去湖西!
在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交界处,美丽的微山湖就像一条蓝色的巨龙,它的头伸向东南,尾巴甩向西北,自由自在地舒展着腰身,斜躺在蓝天之下、大地之上。
微山湖是中国长江以北最大的淡水湖,南北长达120多公里,东西宽5到25公里。总面积大约有1260多平方公里,约180万亩水面。从南向北,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座湖连缀而成,因为位于济宁之南,且与济宁城北历史上的“北五湖”相对应,因此,这里也称作“南四湖”。
其实这里原来并不是湖,只是一片地势较为低洼的平原,古老的泗河从北向南流过这片土地。宋朝以后,黄河南下,夺泗水河道向南流入淮河,因为黄河经常泛滥的原因,在这里形成了一个个小湖泊。到了明朝时期,这一段的泗河和湖泊成了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为了保护漕运,朝廷有意在这里设立大水柜,储存黄河水来调节运河的水量,湖水因此越来越大,最终在清朝中期连成一片,成了一个大湖,碧波万顷,云蒸霞蔚,一眼望不到边际。
微山湖四周有万福河、复新河、十字河、惠河、太行堤河等大大小小的53条河流汇入大湖中,犹如一条条长长的龙须。微山、南阳等一座座岛屿就像一架架横在湖面上的古琴,四周的波涛在不知疲倦地弹奏着岁月的琴音,而星罗棋布的大小渔村则像是一片片鳞甲,亮光闪闪,闪烁着各式各样的人间烟火和人情冷暖。沿湖有十余座县城,群星一样闪烁在巨龙的周围。京杭大运河从湖中穿湖而过,经常可以看到高悬着白帆的漕船排成一字雁阵穿湖而过,从远方传来一声声没有唱词的、单调而又悠长的船工号子“吆吼——吆吼——吆吼吼——”如寂寥的长空里雁阵洒下的长鸣,在无边无际的水面上飘荡。
这微山湖的湖水没有固定的边界,根据黄河泛滥和当年降水情况,时大时小。湖水泛滥的时候,汪洋恣肆,淹没了周围的乡村和土地,而干旱的年景,湖水缩成一片片浑浊的水汪,四周的湖滩里就会晒出大片无主的滩地。
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的秋天,大雨连绵,黄河在安徽砀山与江苏丰县交界处的蟠龙集决口,其后黄河又数次溃决,黄水所到之处,水头十几米高,人畜尽被淹没,房屋庄田夷为平地,其中微山湖西的沛县、丰县一带受灾最重,百姓只好含泪离开家园,结伴向南迁移。“居民流离转徙,以为故乡永成泽国,不复顾恋矣。”四年后的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下游因为洪水决堤而改道,黄河不再经过微山湖一带南下,而是向北经过山东入海,这是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洪水冲毁了山东西南曹州府的巨野、郓城、嘉祥等县,百姓失去家园,流离失所,一支逃荒队伍来到微山湖西岸,发现微山湖岸边竟然有一大片新涸出的无主的土地,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批山东灾民扶老携幼,迁徙来此,开垦出20多万亩的湖田。他们垦荒为田,结棚成屋,比邻而居,选出团长,结成团社,保卫土地,以团长的姓氏为团社的名称,形成了唐团、王团、刁团等一个个湖团。
几年以后,南下避难的沛县、铜山的灾民确信大水已经退去,也陆续返回了家乡,看到自己原来的土地竟然被外人种上了庄稼,反复交涉不成,遂引发了争斗。因为争夺湖田湖产,民众之间的仇恨越积越深。
此时,这片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又发生了声势浩大的捻军起义,黄淮人民纷纷响应,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在菏泽被捻军杀死,朝廷震惊,于是派号称“曾剃头”的曾国藩北上平捻,并处理湖团案。团民与原住民纷纷以大逆不道的“通捻”为由相互攻讦,希望置对方于死地。被湖团案搅得头乱如麻的曾国藩于是将计就计,按照是否“通捻”为依据,快刀斩乱麻,对坚持“抗捻”的唐团和其他民团维持原状,征收赋税,使湖田成为他们的永久家业。而对“通捻”的刁团、王团的团民遣返回原籍,腾出的土地给回到原籍的沛县百姓。为了让双方百姓不再发生械斗,曾国藩在微山湖西岸南起铜山、北到鱼台修建了一条长达200多里的大堤,称为“边堤”。大堤以东靠近微山湖的地方称作“边里”,都是从山东迁来的人,大堤以西远离微山湖的地方称作“边外”,都是原沛县人,留下了“曾国藩跑马划大边”等许多传说。边里、边外的百姓世代为仇,互不通婚。
因为大湖的阻隔,就有了湖东、湖西两个地区。湖东是一片丘陵地区,从南向北,有江苏徐州铜山,山东的微山、邹县;而湖西则是千里沃野,一马平川,属于鲁西南和苏西北大平原。有江苏沛县、丰县,安徽砀山、萧县,山东的单县、巨野、金乡、鱼台等20多个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