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茜茜 摄影记者 李姣
冬至将近,天气越发寒冷,老年人尤其是特困老人的冬季保暖问题,牵动着社会的目光。近日,记者走访了微山县的养老院,实地了解湖区集中供养老人的生活状况,探寻民政部门主导下各养老机构采取的保暖措施。
维护设施、密封门窗,疗养中心启动抗寒模式
12月11日中午时分,在位于微山县城区的微山湖老年疗养中心内,老人们正围坐在一起享用午餐,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俺老两口搬进这里后,饭菜有人管,屋里还有暖气,这还是俺们第一次住这么好的房间。”吃过午饭,侯端民老人与记者聊起如今的生活,脸上满是满足。侯端民和妻子无子女,晚年生活曾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然而,自从搬到疗养中心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在这里,侯端民和妻子享受到了全方位的关怀和服务。每天三餐都有专人精心准备,荤素搭配合理,营养丰富,让老人吃得舒心;房间内不仅干净整洁,还配备了中央空调,确保冬季室内温暖如春。更让老人感到安心的是,疗养中心提供了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无论是日常健康检查,还是突发疾病时的紧急处理,医护人员都能及时提供帮助。侯端民特别向记者提到,床头安装了呼叫铃,一旦有需要,只需轻轻一按,护理人员就会迅速赶到。
微山湖老年疗养中心院长王京京告诉记者,入冬以来,中心加强了供暖设施的维护与检查,保证室内温度持续稳定在适宜的范围内。同时,对房屋的门窗进行密封处理,减少热量散失,进一步提升保暖效果。中心还增加了日常健康检查的频次,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加强护理和病情监测,准备充足的常用药品。在饮食上,食堂调整了菜单,增加了高热量、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为老人提供充足的能量抵御寒冷。
据马长江介绍,微山湖老年疗养中心位于微山县城区,是一家民办养老机构,设置养老床位723张,目前,入住老年人604人,其中150余人为农村特困人员。近年来,微山县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为充分利用民办机构有专业护理人员、有标准护理设备、有医养结合的条件等优势,该县部分公办敬老院与民办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将集中供养老年人委托于民办机构供养,提高政府兜底保障的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水平,让困难老人真正实现了“生存有保障、生活能幸福”。
对于未来的生活,侯端民充满了期待。他希望能够在疗养中心度过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继续享受这份温暖与安心。
开空调、添衣被,敬老院开启保暖模式
12月11日下午两点,阳光透过薄云洒在微山县驩城镇敬老院的院子里,为这个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温暖。85岁的张明伦老人正坐在院子里的长椅上,悠闲地晒着太阳。入冬后的暖阳格外珍贵,老人眯着眼睛,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温暖。
“在这里过冬,真是温暖!”张明伦老人告诉记者。自2007年敬老院建院以来,他一直住在这里,敬老院早已成为他的家。老人指着身上的棉衣、棉帽和棉鞋,笑着说:“这些都是敬老院给我们新买的,穿上特别暖和!”走进老人的房间,暖气扑面而来,室内温暖如春。
“为了让老人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家的温暖,我们提前为每位老人准备了全新的棉衣、棉帽和棉鞋,并对院区电路进行了改造,新安装空调23台。”驩城镇敬老院院长朱增民告诉记者。为了保障老人们的饮食健康与营养均衡,敬老院与当地一家定点超市签订了长期采购协议。每天超市都会准时配送新鲜的蔬菜、肉类、鸡蛋和鱼类,确保老人们有丰富的食物选择。“我们特别注重饮食的多样性,每天的菜单都是精心设计的,有荤素搭配的正餐,也有各种点心和汤品,满足不同老人的口味需求。”朱增民说。
考虑到冬季可能出现的雨雪天气,敬老院还购置了防护垫,遇到雨雪天将铺设在走廊、楼梯等容易滑倒的地方,确保老人们行走时的安全。“我们不仅要让老人们住得暖和,还要让他们生活得安心。”朱增民告诉记者,“无论是日常的生活照料,还是应对突发情况,我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确保每一位老人在这里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