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伟栋 通讯员 任向阳
近年来,任城区济阳街道坚持“区域化党建、网格化治理、精准化服务、多元化参与”的工作思路,以党建统领全局,聚合力筑牢根基,探索协商议事融入基层治理新路径。着力构建民主协商体系,通过完善机制、优化流程、创新形式,推动多元参与、促进协商共治、破解治理难题,让“小协商”发挥“大作用”,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流动的茶桌”—— 问题在桌面上解决
“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主要是为了商量一下小区大门维修的问题。”日前,在济阳街道柳行社区三中宿舍小区的院子里,一张石头桌子、一盏茶壶、几杯热茶,围坐在一起的居民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茶话会”。随着小区大门的维修方案在这场“茶话会”上商定,这张茶桌便完成了它的使命,等待着下次居民带着新的“问题”来。正因如此,它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流动的茶桌”。
2018年5月,“流动的茶桌”在柳行社区三中宿舍诞生,“茶桌”的新探索和新方式打开了居民议事渠道,激发了居民“民事民做主”的意识。随着区域化党建、精细化治理等理念的提出,在多方资源下沉基层的新形势下,“茶桌”平台畅通了上级和居民的沟通渠道,走出了一条“茶桌汇聚邻里心、协商共筑幸福家”的议事协商新路子。如今,通过“流动的茶桌”,社区居民每年可解决难题百余件。
“楼宇议事会”——绘就基层治理新愿景
济阳街道京杭社区鲁抗小区是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因为历史遗留原因,社区有几栋楼的房权一直没有得到认证。鲁抗小区党支部发挥“能人”作用,以社区内退役军人为骨干力量,依托老兵“八一服务团”、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公司经理、志愿者,组建了50多人的“老兵和悦坊”协商议事队伍,经过多番议事协调,终于完成了任务,成功解决了小区144户居民的难题。
街道推动协商议事向“楼宇”延伸,以“楼宇议事会”“楼长接待日”等形式参与协商活动,监督协商结果的落实、反馈,实现楼事楼议、楼事楼办、楼事楼管。建立协商智库,按需邀请辖区单位、“两代表一委员”、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介入协商活动,确保协商的专业性。聚焦民需,对协商事项细化分类,实现“清单式”管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走访入户、居民来信来访、居民微信群、居民会客厅等方式听民情集民意,提炼形成议事清单,并与重大事项的协商有机结合,增强协商成果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居民说事”——解决居民难心事
为进一步完善社区民主自治机制,拓宽畅通民意渠道,济阳街道大力推行“居民说事”制度,在各社区建立居民说事点,让居民参与社区大事,解决生活难事、邻里小事、家中小事。推行“居民说事”制度,目的是真正把“居民说事”办成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好平台、群众自我教育的好阵地、问计于民的好渠道,营造“有事不出门,矛盾不上交”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是“说事”的主要内容。街道、社区、居民代表、联系包保单位、物业公司、法律顾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代表是“说事”的主体。以居民代表会议、联系居民服务日、网格员入户走访、楼长收集、民情恳谈日等形式形成议题,社区党委、居委会将采取民主协商、集体决策的办法研究确定解决方案,并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参与主体,向参与方提前通报“说事”内容,形成协商意见,并向协商主体、利益相关方和居民反馈落实情况等。
通过 “居民说事”,街道最大限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居民能说事、想说事、多说事,真正在“居民说事”中得到“实惠”。
“项目经理接待日” —— 便民服务零距离
为积极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搭建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的沟通平台,解决业主“最关心、最密切、最需要”的物业服务问题,推进物业服务水平提档升级,街道将每月第二个星期的周六设定为“项目经理接待日”。当日,物业协会专家、区物业科、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项目经理现场面对面接待业主来访,把问题摆在桌面。接待来访涉及环境卫生、门禁管理、蚊虫消杀、车辆管理、文明养犬、物业费支出公示等相关问题。活动结束后,物业项目经理牵头组织召开 “接待日”专项总结会议,梳理分析业主所提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专项整改措施并责任到人。物业公司会按照“有访必接,有接必果”的原则,活动结束一周内对所反映问题的业主进行回访,解释答复。
通过构建社区民主协商工作体系,济阳街道让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事民办,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逐步让社区工作从“管理式”向“治理式”转化、居民身份从“参与者”向“主人翁”转化、协商形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议事协商从“说说事”向“解民忧”转化。
近年来,济阳街道共开展协商议事1850余场次,征集意见建议3560余条,办理小区封闭、路面硬化、下水道清淤、电梯安装、智慧门禁安装等民生实事1780余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