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第02版:第二版

读者刘静:

读晚报,感受字里行间的温度

阅读《济宁晚报》时,看到自己的作品《秋思》被发表,刘静心情愉悦。这篇散文表达了她对父亲的怀念。刘静告诉记者,自己的作品能刊登在报纸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少年时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刘静幼时,家中虽不富裕,但父亲每年坚持订阅《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和《大众日报》。他不仅热衷阅读报纸,还收藏报纸。报纸上刊登的具有历史性意义或一些比较新鲜的事,他都会剪下来,夹在笔记本中。笔记本越来越厚,难以合上,母亲便帮父亲将那些剪报用针线缝制成一本报纸书。在刘静看来,父亲喜爱读书看报的习惯,让他的一生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2019年父亲去世时,那本珍贵的报纸书和父亲的骨灰一起埋在了墓地。

父亲读报时,如果遇到适合刘静学习的文章,他就会把报纸拿给刘静,让她认真读,并要求读出声来。有一次,刘静的老师布置了一篇歌颂祖国的作文,听到题目后,刘静十分高兴,因为她经常阅读报纸上的文章,这使她轻松地完成了这篇作文。后来作文得到了老师的点名表扬,并作为范文让全校学生学习。

刘静与报纸的情缘不止于此。2024年7月8日,她的散文《光阴》刊登在《济宁晚报》的“百姓写手”栏目。在刘静看来,这是她读报以来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她写作的一次飞跃。

长期读书看报,积累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一个人成功的法宝。“《济宁晚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报刊,它关注民生热点问题,及时传递国家和政府的一些惠民政策。”刘静说,阅读《济宁晚报》时能感受到它的温度,这是照耀千家万户的一束温暖的光,在这束光的背后,是报社所有工作人员匠心精神的体现。

(本报记者 苏茜茜)

2024-12-13 读者刘静: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191367.html 1 读晚报,感受字里行间的温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