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刚(山东)
柳树是那种绝对最适合美化环境的树。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极尽所能讴歌赞美它的美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夹岸垂杨三百里,只应图画最相宜”。无论是在城市的公园里、单位里,还是农村的田边地头、沟渠河岸,都可以见到它婀娜的身影。
中国人栽种柳树的历史可谓悠久。我们最熟悉的《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这说明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栽种柳树了。至于这种树为何称为“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曾作了如下解释:“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看样子,之所以称其为“柳”,正是因为“柳”树枝条柔软细长,像水流从高处流下的缘故,“柳”与“流”谐音。这样的解释给柳树增添了美感。
柳树栽种在何处,还是挺有讲究的。在我们老家,就不知从哪朝哪代流传下来一句老俗语:“前不栽桑,后不栽柳。”是说房前不宜栽种桑树,屋后不宜栽种柳树。究其原因,大概“桑”与“丧”谐音,不吉利,人们都避讳这个“丧”字,于是连累的“桑”树也遭了殃;至于“柳”树,则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自古以来与“分别”有关,也不吉利。因此,我们村子里房前屋后是绝少见到柳树踪迹的。
不过,这在晋朝似乎就没有这种禁忌,陶渊明的诗就有“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的诗句,而且陶渊明最爱的植物就是柳树,他在自家宅院种了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专门写了篇《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把柳树作为最爱,并作文记之,说明柳树无论形态、习性,还是其代表的文化寓意都非同一般。
沟渠河畔就没有这么多忌讳了,这里随处可见柳树的身姿。春风一吹,最先觉醒的肯定是柳树。“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柳树枝条儿首先由褐色变得鹅黄,很快嫩芽芽便绽露枝头,远远望去,如烟似雾,摇曳多姿。擗下几根,瞬间便编成一个草帽,扣在头上,神气十足。有时候趴在河畔沙滩上,学着电影《侦察兵》中的情节,侦察对岸的“敌情”;有时候,擗下最嫩的枝条儿,随手一拧,取下筒状的树皮儿,做成一个柳哨,呜呜哑哑,吹响在无垠的旷野。
夏日来临,柳树就像一顶巨伞,树下坐满了乘凉的人们。骄阳似火,挥汗如雨,来到河里洗把脸,在柳树下喝口水,拉会呱,疲劳顿消,重新投入劳动。夜幕降临,树林子里灯火闪烁,那是摸知了的人们。也不知什么原因,蝉最喜欢爬的树就是柳树。有时候,在一棵柳树上竟能收获十多只,一晚上能捕捉到好几百只。“知了,知了……”树上的蝉在拼命歌唱,树下的人影在窜动,在疯狂地袭掠蝉的幼虫。“蝉”真的“知了”吗?还是真的无知。想来人类也够残忍的。要知道,即使让蝉爬到树上,它的寿命也仅仅一个星期。
秋霜一来,柳树的叶子就变黄了。秋风一起,叶子飘落,落在岸上的,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落在河里的,遮盖了脉脉的流水,顺流而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里烧柴很匮乏,人们最先收抢的是杨树叶,叶子宽大,火势又旺。柳树的叶子非常窄小,不易拾取,河岸上剩下的就是柳叶。
冬日的柳树林里,光秃秃的枝条在北风中摇摆作响。偶尔有几只乌鸦飞来,立在树的最高处嘎嘎叫上两声便飞走了。
柳树很少长成杨树那样伟岸笔直,大多屈曲盘旋。年岁一久,柳树身上还会长出一个个非常难看的大疙瘩,黄昏的时候像极了农村里驼背的老人。柳树除了美化环境,最大的用途是做饭桌用的桌面,或案板,或菜墩。它的材质非常特殊,剁起来不起木屑,而且不易变形,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就这样,柳树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向人们永久地奉献着。奉献了它的枝条,奉献了它的树叶,奉献了它的躯干。
怪不得自古以来,这么多诗人在赞美它、讴歌它。西汉时期的孔臧曾写下《杨柳赋》赞美柳树:“朋友同好,几筵列行。论道饮燕,流川浮觞。肴核纷杂,赋诗断章。各陈厥志,考以先王。赏恭罚慢,事有纪纲。洗觯酌樽,兕觥并扬。饮不至醉,乐不及荒。威仪抑抑,动合典章。退坐分别,其乐难忘。惟万物之自然,固神妙之不如。意此杨树,依我以生。未以一纪,我赖以宁。”此赋被称为“千古咏柳第一篇”。赋文写道:“柳荫树下,正是结交游乐之地,在柳绿风凉、鸟语欢声的幽美环境中,设宴饮乐,赋诗畅怀,穷尽着‘流川浮觞’的游乐雅趣,享受着‘饮不至醉,乐不及荒’的人生欢乐。”五百年后,东晋王羲之会聚友人于兰亭浮觞游乐,就是这一方式的延续。柳树,留在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中,也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柳树,悦我心境、娱我情性,种树就种柳树,让柳色成为我们生命中永恒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