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2日
第07版:第七版

曲阜碑刻(三十八)

至元十九年 重修阙里庙垣记碑

尹一航

《重修阙里庙垣记碑》立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位于孔庙十三碑亭院。此碑高0.68米、宽2.08米。碑文由杨桓撰写,共43行,每行20字。此碑记载了当地官员在至元十九年秋冬季节,重修阙里孔庙院墙之事。

碑文回顾了重修庙垣之事的缘起与经过。前一次大规模重修阙里孔庙还是在金明昌年间,《孔氏祖庭广记》有相关记载:“其役因旧以完葺者才居其一,而增创者倍之。盖经始于明昌二年春,逾年而土木期构成。”明昌初年的工役规模浩大,新建众多楼台廊阁,历时三年才告成。但此后由于金元易代,战乱频仍,洒扫庙户纷纷逃亡,无人维护孔庙,而主祀者财单力薄,无法再次进行大规模重修。此时元朝廷也有意重修,但军国庶务众多,暂时未能筹措此事。在至元十九年重修孔庙之前,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陈祐等长官曾督谕下属,对阙里孔庙,要“为救废之举”。等到至元十九年秋七月,事情迎来了转机,奉议大夫同知济宁路总管府事刘侯拜谒了阙里孔庙,他认为周围庙垣坍塌剥落,亟待重修,于是与同僚商量此事,最后命孔子五十三代孙孔治重修。周围百姓一听说重修庙垣,纷纷带着筑墙工具来帮忙。在官府、孔氏族人的主持和周围百姓的参与帮助下,工程很快告成,众人还计划等到第二年春天,种植一千株松桧。时任济宁路教授杨桓目睹此事,受到孔氏族人的委托,于至元十九年冬十二月,在孔庙墙壁间题写了这篇碑记。

碑文提到了与此次重修孔庙事相关的诸多人物,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孔治。作为“权主祀事”,他负责主持本次重修庙垣,出力甚多。孔治,字世安,孔子五十三代孙。根据《孔治神道碑》的记载,其曾祖父孔元用生当金季乱世,元兵兵锋直指金王朝都城燕京,此时衍圣公孔元措随金王朝南迁开封,孔元用以孔元措堂弟的身份留守曲阜、权主祀事。鉴于元兵压境,为保全林庙,孔元用率族人降元,元人命孔元用袭封衍圣公、世袭曲阜县令。不久,孔元用在率兵攻打益都时阵亡,孔元用长子孔之全袭封衍圣公及曲阜县令。公元1234年,金亡,孔元措返回曲阜,此时由哪方出任衍圣公成了一个问题。经过协调,孔之全让出衍圣公爵,但保留世袭曲阜县令职位。公元1251年,孔元措病没,无子嗣,侄孙孔浈袭爵。旋因宗族哄然上讼,孔浈失爵,自此衍圣公爵位空缺长达四十余年。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孔之全长子孔治承袭曲阜县令,后在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权主祀事。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孔治“授承事郎、曲阜县尹兼管诸军奥鲁,仍权祀事”。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孔治赴阙朝见,皇帝特授其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之职,给四品印。立碑之时,孔治的官职是“曲阜县尹兼诸军奥鲁、权主祀事”。奥鲁为蒙古语音译,指元代管理军人家属的机构。黄时鉴《元朝史话》:“在元代,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军人的家属,称为‘奥鲁’(蒙古语,原意为营、营盘),奥鲁官的职责是管理军户、签发军役和征收封桩钱。”

本碑撰文者杨桓,时任济宁路教授,是本次重修庙垣之事的亲历者。杨桓,字武子,兖州人。“幼年读《论语》至‘宰予昼寝’章,慨然有立志,由是终身非疾病未尝昼寝。弱冠,为郡诸生,一时名公咸称誉之。中统四年,补济州教授,后由济宁路教授召太史院校书郎,奉敕撰《仪表铭》《历日序》,文辞典雅。”杨桓从小便立有志向,博览群书,成为郡诸生,受到了当时名流的赞誉。后来杨桓迁为秘书监丞,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元史》对他的评价是“为人宽厚,事亲笃孝,博览群籍,尤精篆籀之学”。

孔治是继孔元措之后,对元代孔氏家族的又一个重要的人物。他袭封衍圣公,成功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年衍圣公之位的空缺,且热心林庙,有志于奉祀的恢复和庙庭的重修。本次重修阙里庙垣,由济宁路主导推动,但具体工役是由孔治负责统筹规划,且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由此看来,他之所以能权主祀事、进而承袭衍圣公,与他的能力、功绩和族人的拥护是离不开的。

2024-12-02 曲阜碑刻(三十八)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190033.html 1 至元十九年 重修阙里庙垣记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