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5日
第05版:第五版

市疾控中心发布6月健康提醒:

防肠道传染病 防手足口病

本报记者  苏茜茜  通讯员  杨楠

6月份是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高发时节。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要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手足口病、百日咳、感染性腹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的预防,注意防蚊灭蚊。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每年自4月起,手足口病疫情将逐步上升,5月至8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重症死亡主要集中在3岁及以下儿童。手足口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呈自限性,7天至10天病程后痊愈。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

我国自主研发上市的肠道病毒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和肠道病毒EV71相关的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对CV-A16等其他肠道病毒无交叉保护。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至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目前肠道病毒无特异抗病毒药,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早期识别重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预防措施

●及时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指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道传染病。造成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有细菌和病毒,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等;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柯萨克病毒等。感染的常见途径是进食或使用病原体污染的餐具等,因此保持饭前便后洗手和食品卫生安全十分重要。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腹泻,大便的性状与平常不同,常常是稀便、水样便,此外还可能有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全身不适的感觉。病情严重者可因为大量腹泻导致脱水和丢失大量钾,出现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预防措施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环境清洁,可减少通过接触传播病原的风险。保证餐具安全,做好消毒和分类处理,避免虫、鼠等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食用新鲜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少吃剩菜、剩饭、过期食品,避免食用不明来源的食物或者不确定是否有毒的食物。

●生熟必须分开,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外出就餐时选择正规餐厅就餐,应选择《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齐全的餐饮服务单位就餐。

●网络订餐注意使用正规专业的平台,筛选品牌商家,订餐前注意查看商家的证照信息、菜品原材料、店铺评价等,确认无误后再订餐。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为主要传播方式,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每年春夏季高发,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疫源地生活、生产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伴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起病急,重症患者病死率高。防止蜱虫叮咬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措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所以该病的早期识别非常重要。有野外活动史或蜱虫叮咬史者,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一定要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预防措施

●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避免前往有疾病流行的疫区。

●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应穿长袖衣裤和胶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活动结束后,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

●一旦发现蜱虫叮咬皮肤,应尽快将其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虫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又称百日咳鲍特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病初很像感冒,非典型病例可能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咳嗽、低热,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个月至3个月,故名百日咳。百日咳的病程不一定是一百天,一般4周至6周。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病和重症病例发生风险。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应在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适龄儿童应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未接种儿童应尽快补种。

●讲究个人卫生,做好日常防护。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对于咳嗽持续2周以上的人群,应提高警惕,主动前往医院就诊。确诊后要及早隔离,切断传染源。另外,家长如果生病,建议减少与宝宝的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2024-06-05 市疾控中心发布6月健康提醒: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173319.html 1 防肠道传染病 防手足口病 /enpproperty-->